海口市府城镇尚书直街东侧12号的邢氏祖祠。记者 张俊其 摄
海口网8月10日消息(记者 冯本静)位于海口市府城镇尚书直街东侧12号的邢氏祖祠是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10年来无人打理,已经变得破败不堪,而周边居民更是不加爱护,让这个百年祠堂成了养鸡场、垃圾场,最近该祠堂后人用一个月时间清理了10余吨生活垃圾,才初步能看得出祠堂原貌。
882平方米百年祖祠 具有清代建筑风格
9日下午,记者跟随自称是这座邢氏祖祠后人的邢先生来到这座百年祖祠,在现场看到,邢氏祖祠的门前有一座1998年原琼山市设立的一座标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武经祠”和“邢知军书舍”分列石碑左右。
记者走入“武经祠”里面,几棵石榴树散发着果香,一旁还有一口小水井,井水依然清澈透明。然而,在院落里已经被后人搭建了三座小房间,占了一大半地方,其中一间房门还被水泥封住,房内堆放着杂物,而走进祠堂内,大门已经破旧,但门上以及屋内的木雕花十分精致,至今保存较好。
邢先生告诉记者,经过他查阅史料,这座祖祠建祠的最早资料见于清代道光七年,即1827年,其东邻府城鼓楼,西接黄忠义公祠,为一般砖木构筑。祖祠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武经祠”和“邢知军书舍”,两祠相连,是邢氏族人祭祀祖先的祠堂,也是邢氏族人为其子弟提供读书的场所。祠堂坐北向南,院落三进,由祠门、过堂、后堂、东西廊庑等组成,东西宽21米,南北深42米,占地面积882平方米。总体布局合理,具有清代建筑风格,1998年被列入原琼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82平方米百年祖祠,具有清代建筑风格。记者 张俊其 摄
垃圾成山 成为养鸡场
记者还看到祠堂门口堆放着几麻袋从屋内清理出来的垃圾,邢先生说,他们族人是从一个月前开始清理的,至今已经清理出来了10余吨的生活垃圾,这才初步能看得出这是个祠堂。
“一个月前,我与族人一同来到这里的时候,发现这里垃圾成堆,最高处超过两米,问邻居才知道,这些垃圾主要是原住户搬离时留下的,还有就是邻居丢下的生活垃圾,整个祠堂简单无处落脚,散发出腥臭味。”
邢先生说,如今,经过他们整理,才露出原来的地板,随后,他们还发现在书舍东边的围墙被邻居开了一个小铁门,放养了近十只鸡在院内,而就在铁门左边,还有一根塑料污水管伸出来,不时有生活污水注入院内,让院内又湿又脏,还不时丢生活垃圾到院内。虽然经过口头交涉,垃圾是不丢了,但养鸡和污水问题仍未解决。
屋内木雕花十分精致,至今保存较好。记者 张俊其 摄
10余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保护力度将会加大
邢先生说,经过他们了解,这座祖祠解放后被琼山县收为公有,1984年作为琼山县第二机关幼儿园场地,2000年最后一批住房搬离后,已经10余年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落如此,我们子孙很是心痛,所以征得所有权相关单位的同意后,过来花了一个月时间清理,就是希望能尽尽后人的孝心。”邢先生说,他希望这祖祠能进一步修缮,给后人留下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增强后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对此,记者采访了海口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根据2002年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因此,这座邢氏祖祠应该由目前的使用单位来负责修缮、保管,如果是相关单位无能力修缮、保养的,可以向文物部门申请技术支持或者是经费支持。
随后,记者联系了琼山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虽然划为琼山区妇联使用,但多年以来,区妇联并未使用该座祖祠,由于经费紧张,也没有专项资金来修缮和保养。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原琼山市虽然很早就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单体文物较多,保护难度大,原琼山市也一直没有相应的文物保护规划。目前,府城的鼓楼片区已经作为招商项目向外推荐,其中也会包括邢氏祖祠,同时,海口市政府也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因此对于文物的保护力度将会加大。
邢氏祖祠内部。记者 张俊其 摄
相关链接
海口府城传统建筑街区与南洋骑楼齐名 亟待抢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