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的贫富差距
在海南省的一些咖啡馆里,调制一杯200毫升的香浓咖啡所需的咖啡干豆约为10克,每杯咖啡的售价可以卖到20元。换句话说,1公斤咖啡豆经过“品位提升”可以卖出2000元。而在星巴克等连锁巨头那里,这一价格还要翻上一番。
除了做饮品之外,咖啡还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咖啡碱可制作麻醉剂、兴奋剂和利尿剂等。果肉含有果胶质、还原醣、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可用来酿酒、制醋。从全产业链上分析,咖啡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附加值农产品,从种植田头到终端消费,产业链上有高达70倍的利润增值,远超绝大多数农产品。
近年来,外国咖啡巨头蜂拥进入中国,在农村圈地种植,在城市中抢占市场,就是看重了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
然而,与终端产品的高利润相比,在产业链最前端的咖啡种植业,却已成为一个绝对的低收入行业。
兴隆华侨农场职工曾祥峥回忆起当年的景象仍然眼睛放光:“那时的华侨农场,房前屋后、农田里种着很多咖啡树。一到收获的季节,大家就像摘茶叶一样,背着篓子到咖啡园里忙碌。人手不够时,学校也会统一放假,让学生回家帮着采摘。现在大部分咖啡树都被砍了,改种了橡胶、槟榔和冬季瓜菜等。”
福山镇芬华村党支部书记王美健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村里100户人家一共种了2000多亩咖啡。现在,村里的咖啡树几乎砍光了,换成了橡胶、香蕉、荔枝和冬季瓜菜等作物。”
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省的咖啡种植面积,在1988年曾达到顶峰23万亩,此后迅速萎缩:1990年14万亩,1992年6万亩,1995年3万亩,1998年1万亩,2009年底不到3000亩,主要集中在福山和兴隆。2009年以来,万宁等地开始着手振兴咖啡产业,鼓励农民扩大种植。但具体承担这项推广工作的丁瑞蓉则坦言:“种植咖啡不赚钱,要发动农民种真难!”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的技术人员陈鹏研究咖啡种植技术已有20多年了,他曾算过一笔经济账: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种植咖啡并间种槟榔等经济作物,农户每亩地的年收益约七八千元,而改种反季节瓜菜,每亩地一造的收益就能达到这个数,“即使加上有关部门拨付的咖啡种植补贴,农户也觉得不划算。”
海南福山咖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世炳也坦言:“不仅农民不赚钱,规模化的公司种植也不赚钱。公司1000亩的咖啡庄园,年产咖啡豆约60公斤/亩,按照国际咖啡豆收购价计算,每年在种植环节公司要亏进去100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海南咖啡豆受外地咖啡豆的冲击越来越大。目前,越南咖啡豆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5-20元;云南省的普洱、保山等地,今年的咖啡豆成本价只有12-15元/公斤。而在海南目前的生产成本状况下,农民想要获取和越南生产者同等的利润,每吨咖啡售价要高于现价两倍以上。在目前海南终端市场上,还没有一款由本地咖啡豆打造的高端产品。产品买不出高价,企业当然不会高价收购本地咖啡豆。
海南咖啡如何香飘更远
海南咖啡种植的情况非常复杂,优势劣势都非常明显。
海南省咖啡行业协会秘书长符长明告诉记者:“从纬度来看,海南正处全球咖啡最佳种植区域内。同时,海南历史上的火山爆发又形成了火山质土壤,这种土壤最适合咖啡生长,这是海南咖啡种植的优势所在———海南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与世界著名的蓝山咖啡产地牙买加相似,很适合种植高品质咖啡。”
“但劣势也同样明显。”符长明解释道,“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台风多,种植风险大;二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三是可种植土地面积少,缺乏大面积种植咖啡的条件。去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134万亩、产量8.2万吨。在产量上海南是无法企及的,因此产量绝不应当成为海南发展咖啡产业的目标。正确的思路,是立足于高品质咖啡和深厚的咖啡文化基础,通过消费文化和品牌建设来壮大提升产业。”
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就海南现状而言,生产精品咖啡,是海南咖啡种植唯一的出路。所谓“精品咖啡”,是指在特殊的生长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合的品种,采用差异化栽培管理技术,通过特定加工或制作出具有独特风味的咖啡,其价格是普通咖啡豆的数倍以上。但也对品种、种植方式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咖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自1998年起,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人均年消费量以30%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6%的世界咖啡消费年增长率。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费市场。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总消费额将达到500亿美元,而整个产业链所衍生的市场空间,将达到数千亿美元。
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机遇和需求空间,咖啡文化深厚的海南如何分食这一蛋糕?
众多业内人士表示,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利用海南本地有限的咖啡豆资源,走“产销一体化”之路,打造精品咖啡农业风情园;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加工技艺和产能,打造品牌,利用外输咖啡豆,生产带有鲜明“海南”印记的品牌产品。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晓阳表示,云南种植的是阿拉比卡种咖啡,越南主要种植中粒种咖啡,而海南种植咖啡相比较而言味道更醇。结合本地独特的味道,海南应当在推广高品质咖啡的同时,开发具有独特热带口味的咖啡产品,如热带水果味咖啡、椰子味咖啡、香草味咖啡、鲜花味咖啡等,形成与外地咖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改变现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董云萍等人认为,海南咖啡的知名度,目前极端依附于“兴隆”“福山”等地域品牌之上,而种植环节的单薄弱小,让这些地域品牌时刻处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尴尬境地。当前迫在眉睫的,是如何平衡产销之间的利益分配,让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反哺种植环节。
记者了解到,万宁和澄迈已经在探索“产销一体化”模式,将“种植基地+加工厂+销售终端”捆绑起来,用销售拉动种植、反哺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发展模式虽然起步较快,但从长期来看,受海南土地制约,种植规模并不容易扩大,“如何将有限的咖啡豆做高产值,是海南咖啡业需要探索的一个课题。
一些业内人士则表示,从长远看,海南咖啡产业应跳出地域品牌的制约,加强销售终端产品的品牌树立。“日本不产咖啡,但是日本上岛咖啡却做得很成功;星巴克自己不种咖啡,其品牌也做得响亮。海南可以探索从全球采购高品质咖啡豆,通过做强加工、销售等下游产业链来提升海南咖啡的综合品牌。”符长明说:“海南的咖啡产业一直都走在全国前列。海南咖啡的品牌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海南本地产的咖啡豆上,更应该在咖啡加工技艺、咖啡历史文化、热带风情和慢调生活方式上不断拓展,做大做强咖啡下游产业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