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西藏自治区兴边富民项目投资147万元,为达曼人修建了总建筑面积3846平方米的新居住区,即现在的达曼村。2011年受地震影响,国家又投入564万元启动达曼村灾后重建项目,硬化了道路,修建了牛棚、广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今,正在实施的达曼村边境小康村民房改造工程,涉及47户,投入资金约300万元,力争把达曼村打造成吉隆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达曼人的幸福新生活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9-10-06 15:29

  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达曼村村民在表演歌舞《铃响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 慧摄

  蓝天、白云、雪山、杜鹃……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达曼村,当暖暖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一场隆重而盛大的歌舞拉开了帷幕——

  我们达曼村啦 铃响玛呦

  照耀幸福太阳 铃响玛呦

  我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支旋律欢快的《铃响玛》歌舞由达曼人自编自导自演。60岁的边巴是女领唱,也是这首歌最早的词作者之一。由于历史原因,达曼人曾长期漂泊,没有国籍。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47户达曼人正式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

  经历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我们也是中国人了,每次跳舞想到这,就非常开心。”边巴笑着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达曼人有着怎样一段往事,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前不久,记者来到达曼村探访达曼人,听他们讲述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达曼村村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 慧摄

  忆苦思甜话往昔

  喜玛拉雅山南麓,草木葱茏,云烟氤氲。山脚下,距离中尼(尼泊尔)边境约30公里的达曼村,一片安静祥和。行走在村间,房顶、墙面、院门上,大大小小的五星红旗随处可见。

  “达曼”,在藏语中意为“骑兵”。相传1791年,为安定边隅,清政府派军进藏讨伐古代尼泊尔廓尔喀军,战后数百名廓尔喀骑兵滞留边境,没有回到故乡,其后代就成了没有国籍的漂泊人群。据说,现在的达曼人就是他们的后裔。此后数百年间,达曼人散居在中尼交界的吉隆沟。

  “我出生在吉隆沟帮兴村,小时候一家11口人挤住在一间屋里,吃了上顿没下顿。”扎西顿珠家几代人都生活在吉隆沟。在他童年的记忆中,家里所谓的经济来源就是给别人打散工、长工,顺便蹭个地方住。

  用扎西顿珠的话说,那时的家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家:去哪儿打工就留住在那儿,到了夜晚,在地上铺个垫子就睡了。所住房屋基本都漏,每逢阴雨天气,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倒还在其次。“有时生了病,还要硬撑着干活,不然会被雇主赶出去。”残酷的现实让扎西顿珠早早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也在他脸上写满了沧桑。不过,相比生活的摧残,让扎西顿珠一直耿耿于怀的却是被他人轻蔑的眼神。

  有时去雇主家干活,同是打工人,别人可以坐在床上,达曼人就只能坐在地上。类似的不公待遇,扎西顿珠经历过多次,早已习惯了,但他心里仍会隐隐作痛。

  2003年,当心心念念许久的中国户口簿拿到手上时,扎西顿珠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敢想象在这之后不久,他,一个达曼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2004年,西藏自治区兴边富民项目投资147万元,为达曼人修建了总建筑面积3846平方米的新居住区,即现在的达曼村。2011年受地震影响,国家又投入564万元启动达曼村灾后重建项目,硬化了道路,修建了牛棚、广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今,正在实施的达曼村边境小康村民房改造工程,涉及47户,投入资金约300万元,力争把达曼村打造成吉隆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有国才有家,是中国共产党让达曼人过上了好日子。我经常告诉孩子们,‘今后不管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党恩’。”扎西顿珠说。

  合作社响起织布声

  黝黑的皮肤、高挺的鼻梁,今年40岁的达娃是达曼村妇女主任。走进她家,干净整洁的屋内摆放着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窗台上盛开的月季、海棠,为这个温暖舒适的小家增添了几分色彩。

  “现在的生活很幸福。”亲历那段不堪过往的达娃,12岁时开始给人干活,每天只挣1.5元的工资,左手的食指、大拇指至今还留有少年时给人收割青稞的伤痕。2003年,达娃的苦难生活宣告结束。如今的她已连续两届当选为日喀则市人民代表,平时她帮人卸载水泥,多时一天有300元收入,少时也有90元收入,她丈夫在吉隆镇做零工,一天能有200元收入,一家人生活得很富足。

  2017年,达娃迎来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大儿子达瓦多吉考取了武汉理工大学,成为达曼村首位大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家的小院里挤满了人。“满意,很满意。”谈及现在的生活,达娃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

  知性干练的达曼村第一党支部书记拥忠说,现在的达曼村,已从最初的47户扩展到59户,有195人,每家房屋的建筑面积达90多平方米,农牧民年人均收入在1.2万元左右,此外每人每年还有将近1万元的政策性补贴。

  虽然生活步入了正轨,但对达曼人来说,目前的经济来源还比较单一,除了打零工,很多村民并没有一技之长。2018年,吉隆县委、县政府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达曼村民族手工艺展示和培训基地。目前,达曼村合作社的设备正在陆续配齐,共有61人参与合作社,其中打铁技工25人,毛毯编织36人。

  吱嘎吱嘎,合作社里响起悦耳的织布声。遇见64岁的云丹时,晌午的阳光透过偌大的玻璃窗缓缓洒下,古老的织布机前,她和村里的几位妇女正忙着纺织。“我是去年学的,合作社从差那乡为我们请来两位老师。”云丹边整理着毛线边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聊天,“一块藏毯能卖四五百元,熟练了,一两天可织一块,慢时两三天能织一块。”

  相比编织,打铁则是达曼村延续了上百年的传统手艺。在这里,扎西顿珠是有名的老铁匠,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打铁手艺的他,如今又将这一手艺传给了村里的十几位年轻人。

  “现在的打铁铺空间小,为提高达曼人铁器制作技艺,合作社打算在尼泊尔或是附近找几位手艺高超的师傅,为年轻人传授更好的技艺。”拥忠告诉记者,在生产腰带、弯刀、菜锅等基础上,合作社将努力实现产品多样化,把打铁这门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相关链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红军三过单家集:回汉一家亲
大国粮仓根基牢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述评(上)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清洁能源点亮“三江之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海南:幸福叩响百姓门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沈慧] [编辑:王秋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主流媒体海南采风活动
海口“两会”前瞻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