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0月25日消息(记者余冰月)随着“双十一”临近,电商平台之间的“二选一”再度成为热议话题。种种迹象表明, 今年以来,“二选一”已经处于“量变到质变”的边缘。以前,往往是一家平台“控诉”另一家平台,被控诉者沉默不语;今年,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多家平台则纷纷主动发声,并且对“二选一”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定义。
阿里称“二选一”本来就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二选一”是伪命题,是“无休止的炒作”。
京东称“二选一”是违法行为,受伤最深的是那些没日没夜为生活奔波忙碌的商家,涸泽而渔的结果是让天下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拼多多则表示“二选一”被包装成一种互惠互利的短时约定,背后实际隐藏着强劲的技术暴力手段,已经给电商生态的商家和品牌商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
各种纷纭之下,“二选一”究竟是电商平台之间的“口水战”,还是真实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近日,记者联系到了疑似遭遇“二选一”的商家代表刘先生,揭露了由“二选一”引发的关店、裁员等黑暗巨幕的冰山一角。
“两天内必须关店,否则将采取措施”
今年“双十一”预热时,刘先生突然接到甲平台工作人员来电,要求其在两天内关闭乙平台的店铺,否则就将采取“措施”。
此前,刘先生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了官方旗舰店,其中甲、乙平台占据销售总额超过9成。对于刘先生这样的品牌商而言,多个平台发展本是件好事,但突如其来的“关店通知”,却瞬时阻挡了企业的发展势头。
“只给我们两天时间考虑!”刘先生认为,抛开“二选一”不谈,两天的时间期限本身就很离谱。甲、乙平台对于企业都很重要,即便是强行断绝一端,也需要经过内部讨论。
接到通知后,刘先生团队立马前往甲平台总部,希望与其工作人员当面沟通,多宽限些时间,但工作人员却对其避而不见。
不论是“两天”的期限,还是工作人员的态度,均从侧面表明,在甲平台内部,“二选一”已经成为从上至下的硬性指标。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平台工作人员需要想尽办法,他们“管辖”的商家则成为商业竞争的牺牲品。
由于时间太短,刘先生的企业无法做出“选谁”的决定:目前,甲平台的销售额是乙平台的两倍,乙平台的增速则远超甲平台,无论放弃哪边都是企业难以承受之重。
“关店通知”所引发的后果仍在急速发酵,刘先生不得不考虑营收锐减甚至是裁员的问题。“假设我们公司有100个员工负责电商业务,其中90个员工是为甲平台和乙平台服务的,按照2:1的销售额比例,即60个员工为甲平台服务,30个员工为乙平台服务。无论关掉哪家店,都会影响数量不少的员工。”
在讲述时,刘先生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疑问:开门做生意是最正常、最朴素的商业行为,为什么只能限定在一个平台呢?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