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大浪淘沙,一段又一段红色岁月沉淀至今,珍藏在大家心中。作为羊山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海口秀英区永兴镇苍英村见证着琼山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在琼崖革命的历史长卷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跨越时空,如今的苍英村延续着红色精神,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班师庙。蔡青君 摄
追忆往昔:琼山县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
3月18日,沿着苍英村入口处的村道行进百余米,海口网(微信号:haikouwang2013)记者发现了一座班帅庙,墙体为黝黑火山岩石,虽已岁旧年久,但仍可见其工艺精湛。火山石上的青苔、木门上的刻痕,都印证着这座庙宇的春去秋来。庙前的石碑上雕刻着“公元一九三一年琼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原来,琼山县苏维埃政府就在这座班帅庙中成立,如今这里已成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班师庙内悬挂着红色牌匾。蔡青君 摄
庙内悬挂的红色牌匾记录着那段红色历史: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革命一时走向低潮。1931年,琼山县苏维埃政府在这座古老的班帅庙成立,选举冯尔秋为主席,创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武装,使琼崖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班师庙简介。蔡青君 摄
琼山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琼山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后来继续革命、广泛传播革命火种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琼崖革命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也是浇铸在海南人民心中的精神烙印。“当时共有100多位代表齐聚苍英村庆祝政府的成立,其中10多名代表就是本村村民。”苍英村村民冯孝轩介绍。
班帅庙前的石碑。蔡青君摄
当天,冯孝轩向海口网记者细细讲述了当年发生的故事:1926年5月,三名革命者从海口到羊山边缘苍英村,以给亲戚传授中草药知识为名,把青年们组织起来,举办平民学校,以《千字文》为课本教书识字,同时宣传革命道理;同年10月,苍英村成立农会,每户家长或青年报名参加;1927年2月,苍英村成立党支部,当时党员就有30名;1931年,琼山县在苍英村成立苏维埃政府;1932年,苍英村遭受反动派民团的摧残,全村群众转到山上居住,党支部依然带领群众坚持斗争;1945年10月,永秀乡民主(人民)政府成立,苍英村人黄惠民任中共海府地区特委、组织部长兼任乡长,直至1950年海南解放。革命时期,在上级党组织坚强领导下,苍英村党支部带领革命队伍与土豪、劣绅、地方民团、日军等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海南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
苍英村内的红色文化展馆。蔡青君 摄
展望今朝:红色精神在这里传承与发展
从班帅庙出发,继续前进数百米,一座红色文化展馆进入视野中。展馆前,三角梅开得正艳,墙壁上浮雕栩栩如生,镌刻着琼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的场景。展馆上方的党徽熠熠生辉,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走进馆内,“风骨传后人,红色耀中华”的对联映入眼帘。红色娘子军、琼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在文化展馆,可以追寻那段属于海南的红色文化记忆。馆内还有一面永兴烈士丰碑,记录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永兴地区的47名烈士。
苍英村红色文化展馆内场景。蔡青君 摄
红色文化展馆内的永兴烈士丰碑。蔡青君 摄
馆内展览的旧皮枪套。蔡青君 摄
琼山县苏维埃政府演讲台。蔡青君 摄
距离文化展馆不远,是一座占地面积较大,由村民自发捐款,在原演讲台旧址上重建的琼山县苏维埃政府演讲台,是当时苏维埃政府的宣传阵地和会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当下,入党誓词一遍又一遍在这里响起。“我们村中新增的党员或老党员都要到这里进行宣誓,除了更有纪念意义外,也寓意着对勇往直前、不怕艰难险阻的红色精神的传承。”苍英村村民小组组长冯儒赞说,这里已经成了海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来到这里接受心灵的洗礼和红色革命的熏陶。
苍英村内的文化墙。蔡青君 摄
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在如今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新形势下,依然是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苍英村村民们奋发图强,积极发展,村中的道路越来越宽,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会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继续奋斗,让村子变得越来越好!”村民洪志庆说。
班师庙门前的大榕树。蔡青君 摄
红色精神历久而弥新,代代传承。即将离开苍英村时,海口网记者欣喜地发现,琼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前的大榕树已经长出了新的枝芽,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记者刘杰 蔡青君 摄影报道
(海口网3月19日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