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起航
海上漂荡近20个小时
3月10日,硇洲岛上终于吹起了东北风,第二次渡海机会来临。当天下午1时许,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383团1000余名战士,乘着21条木船,从湛江东南的硇洲岛起渡,踏上了早在5天前就该踏上的征程。
登陆地点选在海南岛东部的赤水港,这里国民党守备力量相对薄弱,海岸线平坦,有利于快速登陆。不过,这次渡海却并不顺利。
“部队在海上遇到了八级大风,下着大雨,战士们在风雨交加的大海上漂荡了近20个小时,每个人都晕船,有的吐苦水,还有人吐血。”时任43军128师383团1营3连连长的李庆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他们的遭遇,“那个浪打得很高,船可以顶到浪尖上,又马上落在浪底下。”
位于文昌市昌洒镇赤水港边的“先锋营登陆地点纪念碑”。 记者李佳飞 摄
风越刮越大,天上还下起了大雨,远处雷声不断,海面上波涛汹涌。
以当时的风浪,千吨级的客轮都无法出海,而战士们的21条小船就算全部加起来也只有百吨左右。到了半夜,马灯点不着,旗语看不清,就连号声也听不见,小船之间无法联络,基本上都分散了。
3月11日清晨,汹涌了一夜的大海逐渐平静,虽然无法联络其他船只,但战士们依然各自朝预定目标前进。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艰难航行后,终于在赤水港至铜鼓岭一带先后登陆,并与岸上守敌展开了激战。
军民联手
“各显神通”接应渡海部队
在加强营准备渡海的时候,活跃在琼文地区的琼崖纵队独立团收到接应渡海部队登陆的电令。独立团立即向赤水港挺进,并与当地党政组织取得联系。中共文北县委书记叶明华、县长李光邦迅速到沿海地区布置,动员各区民众全力以赴接应潜渡部队。
“那天很冷,刮东北风还夹着毛毛细雨。”李光邦的儿子李华影曾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为有条不紊做好接应渡海大军的各项具体工作,父亲连夜奔走,文北县落实任务到人,分片包干,“包括通知沿海各区、乡组织党员和群众于10日晚上进入指定地点待命履职,同时准备粮食和各类物资,做好保障供应”。
当地干部群众在接应渡海部队时“各显神通”:有的利用成束的手电筒做“信号灯”与渡海解放军联络;有的把情报放在约定的树洞里,盖上椰子壳让交通员取走;有的混在被迫为国民党军修工事的群众队伍里,随时接应渡海部队;一些群众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解放军伤员,当国民党军进村搜查、威迫群众交出伤员时,村民临危不惧、守口如瓶,并秘密地把伤员转移到琼崖纵队设在沿海红树林里的医院。
让李光邦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叫黄邦喜的群众,他是新屋村革命堡垒户。3月10日下半夜,叶明华和文北县政府秘书陈少柳深入到赤水港湾附近,找到黄邦喜传达指示说明情况后,他二话没说就披上蓑衣,手拿牛绳,装着寻牛的样子,迅速来到赤水港海边。11日上午9时许,赤水港响起激烈的枪声,黄邦喜冒着炮火跑到海边接应大军。
在民众的接应和掩护下,3月11日中午,解放军渡海先锋营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堵截,顺利到达指定地点。
赤水港,是当年解放军渡海先锋营登陆海南的第二个点,也是登陆接应最顺利的一个点。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和长眠的烈士,2001年5月1日,文昌市昌洒镇委、镇政府在海滩边立起一块“先锋营登陆地点纪念碑”的石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