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绿色治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聚焦海口:“湿地+”走进市民美好生活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0-06-04 08:2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绿色治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近年来,海南海口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之路。图为海口红树林美景。蒋聚荣 摄

初夏,海南海口城内城外,一个个湿地公园美得让人流连忘返: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两岸金黄的水稻与曲折的河道交织成美丽的画卷;五源河湿地公园,海风习习,郁郁葱葱,长长的栈道如长龙蜿蜒入海;凤翔湿地公园,绿草如茵,孩童们嬉闹玩乐,远处的水景梯田错落有致。

近年来,海口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通过“湿地+”治理模式,将一个个水体打造成了湿地公园,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之路。海口也从一个湿地资源类型丰富但缺乏系统保护管理的省会城市,一跃成为全球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因地制宜探索出“湿地+”治理模式

海口水网密布,湿地面积29093公顷,湿地率达12.7%。然而,由于城市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等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海口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其中,最大的羊山湿地在2004年至2016年间面积减少了1/3。

与此同时,海口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市民见水绕行。据统计,2017年年初,海口建成区的32条水体都有不同程度的黑臭,其中19条21处2016年被住建部、环保部列入专项督办范围。美舍河、鸭尾溪10余年来,历经多轮治理,但水质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

“因为治污未治本,污染在河里,但污染源在岸上。”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曾卫华说。如何科学治水?2016年3月,海口市启动了水体综合治理工作,摒弃过去人工化、“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和活水保质等措施消除水体黑臭,同时利用生态修复水体治理技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美舍河凤翔段3.5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堆弃场上,用原地形落差建成约1.4万平方米的八级净水梯田人工湿地。优美的环境让美舍河沿岸居民告别了近20年不敢开窗的历史。

鸭尾溪这条昔日“让人望而却步的臭水沟”,也变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湿地公园。近日,鸭尾溪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因在水体治理过程中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和适用性,显著提高了治理效果,被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授予“优秀示范工程”称号。

目前,海口纳入国家考核的19个21处黑臭水体,黑臭消除率达100%;纳入省级考核的18个污染水体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

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松介绍,除此以外,海口因地制宜,还以“湿地+水利工程+海岸带”治理模式建设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和提升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呈现了都市生命河流的美丽景观;以“湿地+土地”整治模式建设潭丰洋省级湿地公园,拯救性保护了近万亩湿地;以“湿地+红树林”模式建设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扩改种红树林4500多亩,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以“湿地入城+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建设海口东西湖、大同沟等城市黑臭水体等。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来海口考察时表示,海口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实践,对其他国家城市的生态修复有借鉴作用。

系统管理让每个湿地有人管有人爱

近年来,海口新增了两个国家湿地公园和5个省级湿地公园,目前在建的还有海口迈雅河区域生态修复项目。湿地大面积增加,怎样才能管好?为破解这一难题,海口市以组织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在全国率先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三级网络体系,实现了湿地资源统筹规划、系统管理,有效提升了海口市湿地保护效果。

2017年以前,海口湿地由市林业局资源处负责。资源处有6人,要负责林地资源管理、林地采伐审批、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与管理等,很难对湿地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如今,海口在市林业局加挂“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局”牌子,负责全市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监督管理湿地的开发利用。下设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负责拟定和实施全市湿地保护方案,协调各区及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海口还在全国首创设立区级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目前已覆盖全市4个区,负责开展各区湿地的具体管理保护工作。

有了这三级网络体系,海口湿地的管理大到水体治理,小到给小鸟安家都有人管。随着五源河湿地公园设施建设的完善和生态修复的深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很多鸟类在此筑巢栖息。2018年春天,爱鸟人士在五源河湿地公园意外发现了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鸟”——蜂虎的身影。为了让蜂虎继续在五源河下游繁殖,秀英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在五源河下游为蜂虎营造栖息地,包括修整出可供蜂虎筑巢的沙土坡面、开挖水沟营造人工湿地。栖息地营造完成后,吸引了许多蜂虎在此筑巢。2019年高峰期有多达50只栗喉蜂虎,7只蓝喉蜂虎。

为方便人们观赏蜂虎,减少人类活动对蜂虎繁殖的影响,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还搭建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观鸟棚。于是,五源河湿地公园成了海口观鸟拍鸟圈的“网红打卡地”,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鸟类摄影爱好者。

全民参与花式创建14所湿地学校

海口丁村小学的学生郑沿翔,至今还在怀念一年多前那堂在凤翔湿地公园上的开学第一课。那天,以天为桌、以地为椅,湿地公园变身“生态课堂”,郑沿翔和同学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间,耳边虫鸣鸟叫、蛙声一片。他们听老师讲授湿地知识、参观湿地科普馆、做植物图鉴,这堂在野外开展的“开学第一课”给现场的60多名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有让孩子们认识湿地、了解湿地的功能和作用,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爱护湿地,从而保护地球环境。”海口丁村小学副校长罗以江说。

为营造全民参与湿地保护的氛围,海口近年来把湿地文化融入校园,让湿地保护走进课堂,从小培养青少年湿地保护意识,以“小手拉大手”“一个孩子带动一大片”的方式为湿地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2018年,海口市在靠近湿地有利条件的学校启动湿地学校创建活动。经过两年的发展,海口现有湿地学校14家,其中10家通过国际湿地中国办事处验收并挂牌。

距离凤翔湿地公园不足千米的海口丁村小学,通过成立湿地环保志愿者小组,经常在校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湿地”等系列活动,学校还和海南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联合开设湿地课堂,给学生做“湿地小小导览员”培训。

海口五源河学校在校内建起湿地景观,包含湿地水循环、生态池等。学校通过“湿地+美术/语文/绘画”模式,组织本校各科优秀教师开展湿地课程工作坊,学习湿地知识,开展各科与湿地结合的课程研发,深度挖掘湿地文化,融入师生的教与学中。海口市第七中学打造了湿地生态园,制作了微缩的湿地景观,在湿地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陈松表示,通过近几年的湿地保护宣传,海口市民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自觉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下一步将逐渐扩大湿地学校的创建范围,让有条件、有意愿的学校积极参与进来,持续扩大“湿地学校”创建成果。

【专家点评】守护城市生命之源

海口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多雨地区滨江海岸省会城市,年均降雨量约1700毫米,海南岛最大河流南渡江流经海口市入海,特殊的火山岩地质结构等自然因素,形成了多样的湿地类型,堪称“湿地博物馆”。但由于多种原因,过往的几十年,原本美丽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河流、湖泊成为“臭水河”“臭水湖”等。

近年来,海口市传承优良的本土湿地历史文化,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乡村湿地生态系统的还原等方面,重新规划和打造海口市“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在完成《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2017—2025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用了“湿地公园+乡村湿地旅游”“湿地+水体治理”等多种方法,并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创办“湿地学校”开展保护湿地宣传与教育,采取政企合作与全民参与投资修复湿地的工程建设。2018年10月,海口成功获得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2019年获首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如今,海口的红树林畔渔舟晚歌重新唱响,人与自然湿地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逐步重现。(作者:杨小波,系海南大学教授 )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晓樱] [编辑:赵泽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主流媒体海南采风活动
海口“两会”前瞻
健康中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