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青松的担忧不无道理,要把木耳产业做成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首先就得解决“靠天吃饭产量低”的问题。原来,在金米村,“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的模式让贫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金米村还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年产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5个智能连栋木耳大棚。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小木耳”脱贫,茶产业致富,养蚕缫丝增收——陕西多彩产业里的小康生活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0-08-27 17:05

“看一看,我们的木耳个大肉厚,没有任何污染……”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的木耳展销中心里,26岁姑娘何锦漪正在大厅一角做直播。这个记录了柞水木耳种植进化史的大厅,也见证着“小木耳,大产业”的发展历程。

云雾笼罩下的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茶山,多了几分清秀柔美,不少游客漫步于此。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最近时常泡在茶山,看看茶树的长势,盘算着“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路子怎么走得更宽。

选茧、洗茧、缫丝、翻丝……石泉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车间里,经过近20道工序,雪白的蚕茧变成银丝。作为汉代“鎏金铜蚕”的出土地,在石泉,时光流转千年,养蚕缫丝业依然繁荣。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小小的黑木耳做出了大名堂,绿叶子的香气飘出大山,小白蚕“吐”出了致富路……在三秦大地,“黑”“绿”“白”产业映照出的,是多彩的小康生活。

木耳做出大产业

秦岭多宝,木耳是其中之一。可直到几年前,金米村村民肖青松都没觉得木耳这个“宝”有多大价值。“我们的木耳虽然品质很好,可祖祖辈辈种木耳,靠天吃饭产量低,还得为销路发愁,种个小木耳咋就能致富?”接到村干部劝他回乡种木耳的电话时,在外打工的肖青松心里直犯嘀咕。

肖青松的担忧不无道理,要把木耳产业做成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首先就得解决“靠天吃饭产量低”的问题。对此,柞水县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团队并成立工作站,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并大面积推广。金米村还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年产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5个智能连栋木耳大棚。

2018年,选择回乡的肖青松发现村子变了,木耳种进了大棚里,甚至连销售方式都变了,他亲眼见识了“直播带货”的力量。看到眼前的变化,肖青松有些心动,但仍有担忧。“当时以为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怕自己拿不出这么多钱。”肖青松说。

不过了解清楚村里的政策后,肖青松的顾虑彻底没了。原来,在金米村,“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的模式让贫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村集体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耳上交统一销售,村集体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给农户。2019年,肖青松承包了两大棚木耳、3.36万个菌袋,年收入四五万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现在,金米村的木耳越来越有“含金量”:农户通过自己的手机就能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还能及时查看木耳的生产情况;木耳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查到木耳出产地和质量信息。

找对了脱贫的路子,金米村还有更多打算。驻村干部吴正超介绍,金米村将延伸发展黑木耳脆片休闲食品、木耳粉、木耳茶、木耳保健食品、药品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木耳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茶香飘出蒋家坪

从山脚出发,车子在青山中绕过二十多道弯,终于来到蒋家坪茶园。

“刚刚你们走的那条4、5米宽的水泥路,以前就是条两米宽的小土路。平时都不好走,赶上雨天的话,进出都难。”罗显平笑着告诉记者。

话语间,蒋家坪村此前贫困发生率高的些许原因已被点破。虽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光照,使得这里的茶茶香浓郁,但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加上茶叶市场没有打开,茶园日渐老化,蒋家坪茶香始终没有飘出村子。

2014年,蒋家坪村引进女娲凤凰茶叶公司,对1200亩茶园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建成10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年产茶叶15吨、产值400多万元。加速发展的茶业带动贫困户106户348人增收,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高山、绿色、富硒、零污染”的茶叶带着茶香飘向了远方,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或拾起自家荒废的茶园,或开种新的茶园。茶叶,真正成为蒋家坪村的支柱产业。2016年以来,蒋家坪村累计实现脱贫197户532人,贫困发生率由45%下降至0.74%,并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致富,蒋家坪村认准了茶产业这条路,平利县也还有更大的布局。以10万亩富硒茶、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头生态猪为抓手,平利县走出长效的产业致富之路,实现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的双赢。

桑蚕织出新“丝”路

房里的木架上,蚕簇整齐摆放,白白胖胖的蚕正忙着吐丝结茧……看着这些蚕,石泉县新兴村养蚕大户刘小兰心里欢喜。“现在蚕宝宝们正值二眠,等到了三龄,就可以送给贫困户喂养了。”刘小兰说。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从没有桑园到拥有30多亩优质桑园,从年养几张蚕到现在年养三四十张蚕,当年“白手起家”的刘小兰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蚕老师”。“蚕农们把蚕种放在我这养,等蚕宝宝们三龄后我再交给他们,这样可以保证产量。”刘小兰告诉记者,小蚕共育模式让蚕农规避了染病风险,缩短了养蚕时间,实现了蚕茧优质高产,每养一张蚕可以让蚕农增收1500元到2000元左右。

从“鎏金铜蚕”的历史中走来,石泉一向重视桑蚕,也在想方设法做大做强桑蚕产业。刘小兰这样的养蚕大户帮带蚕农是一种体现,天成丝业有限公司的“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也是一种体现。“我们与全县近4000户养蚕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其中贫困户1176户,助力农民增收和脱贫。”天成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浩勇介绍。

据介绍,石泉县现有桑园面积70282亩,养蚕农户近10000户,县蚕种场年制种能力20万张,为西北第二大蚕种场。2019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2亿元。擦亮“金蚕之乡”招牌的石泉,还在加快蚕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步伐。一只只小小的桑蚕,就这样织出了小康生活的新“丝”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陈晨 王远方 张哲浩] [编辑:林靖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主流媒体海南采风活动
海口“两会”前瞻
健康中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