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互联网公司23岁员工加班到凌晨一点半猝死,使得公众对“996”“加班”等词语的讨论又上了热搜。而之后,央视等官媒发出的“不能让奋斗变了味”的评论,也再次引发了关于“奋斗”的热议。
作为2020年的年度热词,“打工人”这三个字道出了年轻一代追梦人的倔强。他们虽口中呼喊着略带自嘲的口号,但内心依然充满力量,那种奋勇向前的劲头始终令人敬佩。也正是有这些千千万万个奋斗中的打工人,汇聚了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为家庭幸福、国家富强,注入了充沛的动力。
但应该正视的是,打工人要面对的,除了技术难题,还有来自于企业的“奋斗”文化。这里面,既有“996”是福报,“007”是常态的“谆谆教导”,也有“到点下班算早退,不想加班被约谈”的内部规定,还有上厕所用计时器,离开座位会报警的“科技管理”,更有的虽不强求加班,但要求24小时随时在群里回复,或者用随叫随到来“捆住”打工人。
这些奇葩却又真实存在的规矩,让打工人倍感无奈。一方面,生活的需要,让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些“不平等”约定,有的甚至被“自愿加班申请”,被“自愿放弃补贴”。另一方面,一些工会组织在员工维权时未发挥积极作用,劳动监察的取证难、处罚弱,也让打工人们感受不到背后有人为他们撑腰,反而是一旦维权就意味着失业。
是什么让打工人面临如此“奋斗”?
其实,企业也存在两难。一来,市场竞争激烈,等一等、缓一缓,都可能被超越,如果不主动进取,就意味着会被淘汰。二来,成本的制约,人才的匮乏,让企业只能通过加班的方式来弥补,难免在集体的前进中忽视了个人利益。
但无视劳动法的加班,不顾员工健康的“奋斗”,无疑是在挂奋斗“羊头”,行压榨之实。诸如,采取值班代替加班,不给加班费,在员工申请休假时设置限制,让员工休不了假等一系列操作,已不是一句“企业文化”就能一笔带过了的。因此,规范企业经营,需要用“有形的手”来制约,用好良法善治,才能让行业及其市场更加健康、有序。
同时,也不能把“奋斗”等同于无休无止的加班。如今,全国各地都在争夺人才资源,纷纷开出高薪、落户等条件,而要真正让人才留下来、留得住,舒适的就业环境和舒心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打工人自身也得有的放矢。无论是保温杯里泡枸杞,还是健身燃烧卡路里,保持劳逸结合的工作状态,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拥有长久“续航”的奋斗人生。(吴昊)
扫码可关注“黄灯笼辣评”微信公众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