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有一条花灯文化街,位于江南区福建园街道辖区内,墙体上绘制了历年市民在菠萝岭元宵花灯节赏花灯、闹元宵时的情景。从1990年到2018年,菠萝岭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自发连续举办了28届元宵花灯节,每年赏灯的市民超过十万人。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南宁江南区:花灯文化街 非遗有传人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1-02-24 11:15

南宁市有一条花灯文化街,位于江南区福建园街道辖区内,墙体上绘制了历年市民在菠萝岭元宵花灯节赏花灯、闹元宵时的情景。从1990年到2018年,菠萝岭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自发连续举办了28届元宵花灯节,每年赏灯的市民超过十万人。

位于南宁市江南区菠萝岭社区的花灯文化街。 于思琪 摄

上世纪在南宁部分地区,人们每逢重大节庆会将自家做的花灯悬挂于家门前,孩子们提着花灯成群结队走在街上。“最初的花灯造型比较简单,多为表达‘吉祥’‘丰收’之意的花鸟鱼虫花灯,还有男孩喜欢的柚子灯和女孩喜欢的花篮灯。”黎炳生指着一盏尚未绘图的兔子造型的花篮灯说。

2005年,黎炳生成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元宵节花灯代表性传承人,并和其子黎达“承包”了28年来菠萝岭元宵花灯节的主题生肖花灯及大部分其他花灯的制作。2018年以狗为造型的主题生肖花灯近4米高,现仍展出在南建路5号金砖茶城内。“主题生肖花灯都差不多都在3米以上,从设计图纸,到扎制、定型、裱纸、上色,我们通常要提前半年开始准备。”黎达说,为了让花灯造型更加惟妙惟肖,他收集了狗各种形态的图片,回家与父亲一起设计图纸。

黎炳生(右)正在与黎达(左)讨论花灯制作手艺。 于思琪 摄

今年88岁的黎炳生自小受到长辈的耳濡目染,从20多岁起把制作花灯当作兴趣爱好,一做就是60多年。“只要看图,我就能扎出一模一样的花灯来。”黎炳生擅长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有简单的花篮灯、宫灯,有造型较为复杂的十二生肖灯、飞禽走兽灯、花鸟鱼虫灯,也有切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汽车、飞机、火箭等造型的花灯。

黎炳生父子为菠萝岭元宵花灯节制作的菠萝花灯和宫灯骨架。 于思琪 摄

80年代黎炳生一家搬到菠萝岭后,居民们觉得黎炳生制作的花灯造型新奇独特,便时常与黎炳生交流花灯制作的方法和技巧,自此菠萝岭的花灯渐成规模,1990年菠萝岭居民们举办了第一届花灯节。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做花灯、展花灯、赏花灯的民俗文化,菠萝岭社区于2013年成为南宁市元宵花灯节传承基地,2017年由菠萝岭花灯制作手艺人及其他居民组成了元宵花灯理事会。

因菠萝岭社区居委会场地受限,临近的石柱岭社区居委会内设有一处花灯手工坊。展示柜里摆放制作花灯的竹篾、竹头台座、铁丝、各色彩纸、胶水等材料,墙上有花灯的手绘图与制作流程。手工艺人不时在现场制作花灯,参观者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可以亲自体验花灯的制作。

黎炳生正在手把手教小学生们制作花篮灯。 菠萝岭社区供图

黎达不仅传承了父亲的手艺,还将水墨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与花灯制作进行融合。父子二人在不断发展花灯制作手艺的过程中,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他们依托菠萝岭社区“四点半”课堂对未成年人们进行手把手教学,更走进南宁市中小学的课堂免费传授花灯手艺。“花灯制作的本身不难,难就难在其中的制作细节和如何赋予其文化内涵。”黎达说,父亲和他只要眼睛尚能看得清、手指还能活动,就会一直将花灯的制作手艺传承下去。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西频道] [作者:吴明江 于思琪] [编辑:云梦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