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经典与史书,从中获得真知与智慧,以观天下大势和人生真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国人的共识和追求。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光明论坛·温故】研理于经,征事于史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2-08-30 19:42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商志晓(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他引用“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用以说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阐明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一语,出自《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子部总序”。意为:做学问的人,研究经中的道理,可以证验天下的是非;征引史中的事实,可以明了古今的成败。此处“经”“史”所指,分别对应于经、史、子、集四部之一、二。这从另有“辨人于子,可以察人事之善恶”(辨识“子”中的人才,可以查究世人的善恶)的接续之论,亦可旁证。经、史、子、集是我国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是得到普遍认同且具有权威性的分类方法。“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书籍;“子”指先秦百家著作,包括宗教类著述;“集”为诗词汇编。在经、史、子、集四部中,“经”“史”尤受历代重视,故有治学当以“经”“史”为本这一传统。

研读经典与史书,从中获得真知与智慧,以观天下大势和人生真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国人的共识和追求。像“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不深于古,无以见后;不监于后,无以明前”(《习学记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朱熹)、“学博则聚古今之理于心,问审则择善而辨所宜从”(王夫之)等,都是劝学的名言,且把读书与通晓古今、透彻事理联结起来,把学习与获取义理、探究规律贯通一体。浩大无比的《四库全书》编修,正是中华民族好学求知、索真探理精神的体现,是华夏子民尊崇历史、珍重文脉品格的写照。

中国共产党人秉承民族精神,接续历史文脉,在历史的反复比较和实践验证中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同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从社会历史变迁中把握规律,因而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冲破重重阻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处于艰辛探索的建设时期,我们党面对复杂斗争形势和艰巨任务,从未放松向自己民族的历史学习、向自己民族的文化学习,并始终将对革命、建设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应用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在他看来,共产党员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足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愈是发展,愈是珍重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愈是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料和精神补给,从民族历史中获取智慧启迪和史实镜鉴。在今天辽阔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蔚然成风,尊崇历史并增强自信已然成为鲜明导向。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知,研理于经,征事于史,不只是“学者”的事情,更应是执政党的倾心所为;执政党所研所征,不限于传统的“经”“史”,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执政党研理于经、征事于史,既可正天下之是非、明古今之成败,更应由此使自己心有所居、身有所赴、力聚所往,满怀信心走向美好未来。在当代中国,我们研经以正是非、征史以明成败,必须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着眼于推动全党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为此,我们既要礼敬传统文化,尊重民族历史,更要立足当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出发,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教科书。当代中国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我们深深凭依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高歌猛进,源于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固有力的实践支撑、行稳致远的未来前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走深走实,必会结出更为绚丽的丰硕成果。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02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商志晓] [编辑:施路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