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个高频词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减碳”。
   
 您当前的位置 : 黄灯笼辣评>独家辣评>

海口网评|“减碳”为海口绿色发展添动能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2-11-29 18:29

当下,一个高频词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减碳”。关于“减碳”,人们知道的信息似乎并不多,因此,在低碳经济这个新的浪潮来临之际,把 “减碳”这事说一说,让更多人了解低碳经济的基本特点,而不人云亦云,很有必要。

“减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减碳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同时会造成极端恶劣天气,病虫害增加等。因此,碳减排刻不容缓,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行动。

“减碳”,方法有多种,做起来途径有多样。就像血糖高、血脂高的人“减糖”“减肥”一样,当今“减碳”已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一种责任。概括地说,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一些小举动,不但能创收、还能降碳;蓝碳可变现,为绿色发展添动能。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指出,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8亿吨。目前,我国已建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双城”模式,上海为交易中心,武汉为注册登记结算中心。排碳有成本,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按配额强制减排,超过配额的则要购买;减碳有收益,每年比配额减少排放,可到碳市场出售。

这些小举动,创收且降碳。生活中,有哪些小举动可以助力降碳?有相关机构做过这样的统计:一个人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以减排二氧化碳2.5千克;少用一个塑料袋,可以减排二氧化碳0.1克。虽然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减排行为很微小,但所有人的低碳行动叠加起来,积少成多,就会形成庞大的减排量。提起“碳普惠”,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实际上,不少人都参与过。比如目前一些APP上都有针对个人的碳账户,居民乘坐公交出行、废物回收、垃圾分类,都能转换成相应的绿色积分,这些积分可以抵扣现金或者兑换礼品,用以激励公众践行更多的低碳生活方式。通过碳普惠机制,赋予消费者碳减排行为价值,然后让企业来购买这些减碳量,以换取更多碳额度,用数字化 “碳账本”算清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产生的碳减排量,大有发展潜力。

蓝碳可变现,发展添动能。蓝碳,也叫“海洋碳汇”,是指海洋生态活动系统吸收储存的碳。有关研究显示,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今年5月,全省首单蓝碳生态产品成功交易——海口市三江农场红树林修复项目近5年产生的3000余吨碳汇成功出售,由紫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购买,交易收益将用于项目区红树林管护和公益项目。蓝碳生态产品出售,是蓝碳资源价值转化的实质性突破,是把海口优质生态资产转化为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资本的有益尝试。

“减碳”是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大事。从大处着眼、前景广阔,从小处发力、益处不小。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成为海口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力点。机会总结留给有准备的人。面对蓝碳产业,有准备才能抓机会,成功就会成为“必然”。

随着海南自贸港资金交易流通向全球化迈进,探索建立碳资产发行全球化绿色通道和交易机制,吸引海外的绿色资产到国内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既是自贸港的优势,也是商机。“碳经济”“碳金融”,必将为海口绿色发展添动能。(李科飞)

[来源:海口网] [作者:李科飞] [编辑:冯定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主流媒体海南采风活动
海口“两会”前瞻
健康中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