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协同发展
海口建筑“更聪明”“会呼吸”“能行走”
“我们正加紧吊装,预计4月中旬完成安装。”近日,海南中心项目现场,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第四代轻量化顶模——“空中造楼机”正在快马加鞭安装。项目工程管理部副总经理胡会文告诉记者,项目设计使用的“空中造楼机”模架总用钢量约900吨。随着“空中造楼机”爬升,项目塔楼各项工序逐层进行。工厂化的施工环境,在应对恶劣天气时,也能提升施工人员作业舒适度,让数百米高空的建筑施工作业“如履平地”。
如今,海口各项目建设现场施工热火朝天,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正互相融合、协同发展,成为海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海口提速建筑业现代化,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减少碳排放与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智能建造让建筑“更聪明”
就在“空中造楼机”加速安装的同时,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东新院区项目总工杨亮,正目不转睛地盯着156智慧建造平台指挥中心,随着手指轻触,整个项目建设全流程呈现在眼前。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管理等一目了然,全过程监管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项目管理更安全高效,建设进度加快。目前,13栋楼房拔地而起,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东新院区项目工作人员正操作消毒机器人。记者石中华摄
杨亮告诉记者,项目智慧平台、智慧监测、智慧设备、智慧机器人四个方面配备齐全,以智慧平台为载体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实时对现场质量、安全、进度等进行检查与协作,对项目质量和安全进行科学把控。杨亮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巡逻机器人、BIM技术、预制柱装配式创新施工技术等应用,让项目建设更“聪明”。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对项目安全质量隐患早预防、早排除、早发现,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推进。
前不久,第四届建筑供应链大会现场观摩在中建八局海南科技馆建筑工程项目举行。智能施工机器人、智慧工地、智慧平台及设备、BIM技术应用等项目建设中采用的先进技术一经亮相,就引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人员赞许。
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智慧化转型是产业升级方向。
放眼海口,各大项目施工现场,“智慧”元素已经成为“主旋律”——实名制考勤管理系统广泛应用,智慧工地平台实现智能管理,智能设备升级施工工艺……智能化、智慧化让项目管理更安全科学,施工更高效,引领项目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加快建设。
绿色建造让建筑“会呼吸”
近日,漫步在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生态CBD),一座形似多宝格的建筑颇具特色,这就是投入使用中的海南能源交易大厦。
走进海南能源交易大厦内部,绿意盎然,仿佛置身于热带丛林。银海枣、狐尾椰等乔木,鸭脚木、细叶棕竹等灌木,蝎尾蕉、绿萝等植被长势喜人。海南智慧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肖吟告诉记者,建筑设计采用“泗水归堂”的理念,量体精准地用办公空间围合出一个富有流动性的中庭“绿谷”,搭配丰富的绿化植栽、透空的屋面,以及东西南北四向每四层一处的户外观景平台,使得自然空气循环流通,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微气候,在大厦内形成“烟囱效应”。
海南中心项目现场,东西配楼施工正快马加鞭推进。 记者康登淋摄
“就连幕墙也采用外循环呼吸式。”顺着肖吟指的方向,记者发现,在双层玻璃之间设置有通风孔,形成一个可流动的空气层,可带走内腔中的热气。一旁设有可推拉窗户,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即便是炎炎夏日,在大厦内也能感受到习习凉风,节约室内空调能耗。
“整个大厦科技感满满,成为绿色发展、节能减耗的示范。”2022年,海南能源交易大厦荣获“美国绿色建筑LEED金级”认证。肖吟介绍,这些天,雨水通过大厦开放式中庭顶楼一泻而下,流入下部水景浅水池;经回收雨水,再经过水系统处理,可供浇灌绿植、冲洗路面循环利用。
如今的海口,从项目规划到建筑设计,再到施工、装饰装修等各个环节,智慧建造推动一栋栋高质量绿色建筑在椰城大地上拔节生长。
对此,市质监站负责人深有体会:近年来海口项目建设点多面广,随着建筑行业高新技术不断更新、进步,一座座高标准打造的地标建筑不断涌现,引领绿色发展。按照相关要求,目前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在开工前录入省房屋建筑工程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二期)智慧监管系统,达到数据共享、可视化、信息化、系统化监管的要求。
与此同时,市住建部门积极鼓励大型施工企业,在探索应用智慧工地技术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和实现关键环节管控等方面先行先试。引导项目打造智慧工地,应用智能技术和设备,助力快速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智慧、监管“五位一体”,让前端现场作业更智能安全,让后端项目管理更简单高效,助力项目绿色发展。
雄伟的海南能源交易大厦科技感满满,成为绿色发展、节能减耗的示范。 记者石中华摄
装配式建造让建筑“能行走”
如今,海口中交国际自贸中心项目211.6米高的塔楼高耸入云端,玻璃幕墙已经大片成型,造型飘逸灵动。“总用钢量约2.4万吨,钢结构装配率达75%。”中交二航局项目质量总监吕秋杰感慨说,钢构件总数达13000个,如何在高空中把这些“庞然大物”搭积木式“拼接”在一起,BIM模型信息化技术应用解决了难题,事先精确测算定位及安装精度。
装配式建筑就像是“长腿的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建筑循环利用率更高,在个性化设计领域大有可为。一栋栋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海口项目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海口江东发展大厦项目地上2-6层采用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搭积木”式建造让中建三局项目经理王利文感慨不已,施工效率大大提高,项目质量有保障。
2022年初,住建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要求,我国要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来自市住建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海口新建项目已基本实现装配式建筑应做尽做,圆满完成省里既定的2022年装配式建筑占比60%的工作任务,率先实现省政府要求到2025年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大于80%的发展目标。
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的海口中交国际自贸中心项目现场一派繁忙。 记者康登淋摄
在中国建研院海南分院院长胡家僖看来,以科技创新引领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推进智能建造发展,可将产业互联网、建筑机器人等内容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并不断谋划政策产业体系和夯实技术支撑能力。建议组织智能建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重点推动BIM技术应用和探索智能建造应用场景。
“我们将积极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智慧工地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加大对智慧工地的支持力度。”市质监站建筑监督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实施效果明显、成效显著的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等级定为优良等次,可推荐为省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
在新发展理念和“双碳”目标要求下,建筑业正蹄疾步稳实现现代化转型。眼下,海南自贸港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海口正大力推动项目建设朝着绿色方向发展,助推建筑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一栋栋“新建造”正在椰城拔节生长,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