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距离暑期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作为校园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益补充,“研学教育”备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在春节假期、“五一”小长假等,各大旅行社都推出“研学游”主题套餐,足以看出研学市场的火热。但也有部分家长质疑,部分研学项目既无“研”也不“学”,存在“有游无学”、名不副实等现象。
有人列举,“春游”“野炊”加个研学标签,价格立马翻番;说好的户外扩展,结果是孩子们三五成群玩游戏;还有些培训机构以研学的名头搞竞赛考试……个别“研学乱象”背离了教育初衷,也浪费了家长们的钱财精力,有待市场部门加以引导,规范化管理。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有近2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随着市场越来越大,研学游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也愈发凸显。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研学游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校组织、由教师和学生确立研学主题和设计行程;另一种是由旅行社或研学旅游公司设计路线和方略,并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后者,则是研学项目的主要形式。
由此可见,研学游的效果及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学旅行公司的产品质量及活动实施成果。那么,“研学热”背后如何规范发展?如何让其回归教育的本义?
教育部门早前在“研学游”相关指导意见中就指出,研学旅行要遵从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则。因此,“研学游”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教育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强化监督管理,成立公众认可的行业组织,再由相关组织来制定行业标准,诸如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制订严格的考核方案,科学评价研学旅行的效果,遏制研学项目“野蛮生长”的态势。其次,市场监管部门要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协同教育、文旅等部门,挖掘更多精品线路、宝藏营地,依托既有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各个阶段孩子的研学需求。同时,作为旅游行业从业者,要根据不同地区特色,深入开发旅游文化,丰富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不断提升研学旅行质量,将文化做活、做深,建设有专长、有特色的研学基地。(冯定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