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6月21日消息(记者韩俊元 摄影报道)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它还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思念和憧憬……海口的“端午”习俗,你知道多少呢?近日,海口网记者就“海口人如何过端午”采访了多位本地居民和海南本土文化爱好者石梁平,一起来了解海口人独特的端午民风民俗。
洗龙水祈求健康 期待美好
“小时候,每年端午节祖母总会为我们准备洗龙水的东西,这算是过端午的必备环节吧。”提起端午的习俗,家住博爱南路的梁先生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吃粽子,也不是赛龙舟,而是洗龙水这一传统习俗。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市民游客通过各种方式“洗龙水”,祈愿这一年安康顺遂。
端午洗龙水活动。(市旅文局供图)
石梁平介绍,海南自古就有端午节“洗龙水”的习俗,相传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水而亡化身为龙,“洗龙水”便是与龙共浴。海南人相信,“洗龙水”可以洗去身上的病魔和晦气,强身健体。这一过节方式已经成为本地人过端午节最有特色的民间习俗,也寄托了海南人民祈求健康平安的心愿。
在海口,“洗龙水”的仪式郑重讲究,“洗龙水”的地点和方式可以不同。海边的人到海里洗,河边的人到河里洗,人们认为只要在端午节洗澡,都算“洗龙水”。出于方便安全考虑,如今也有不少市民选择在家中泡泡“龙水澡”。
“我以前家里住在水巷口这边,每年端午节长辈都要拉着我们去海甸河上游一圈,那时海甸河上都有许多人洗龙水,划龙舟,好不热闹!”家住龙华路的安先生说道,出于安全考虑,如今大家不再在海甸河洗龙水,但大家都会去到海滩玩水,或是在家中玩水。
据介绍,海口“洗龙水”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先用水点点头,祈福心想事成,小孩聪明伶俐;第二点身体,保佑身强体壮;第三点脚底,寓意着步步高升,生活蒸蒸日上;最后点点背部,有祈祷平安顺利、家庭幸福的含义。
艾草萋萋门前挂 端午浴兰祈安康
除洗龙水外,端午节前,海口每家每户都会买好艾草、龙船花、灯笼草、牙菜、鸡屎藤等,两三枝为一小束挷起来挂在门两边,或将几支艾草插在门口,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人们早早地准备五种清热消炎的草药一起放进大锅中煮成草药水,让家中的小孩子都做草药浴。
挂艾草红花的风俗。 韩俊元 摄
“小的时候,在端午到来之前,妈妈会提前找来好几种草药,将它们一同放入大锅中煮沸,等浸泡到中午放凉,草药水呈现青绿色后,就可以拿来泡澡或冲凉了。”家住海甸岛白沙门上村的黎先生介绍,这几种草药通常是指艾草、红花叶、鸡屎藤、龙船花、九里香,当孩子洗完澡后,大人们就拿出准备好的雄黄酒,涂抹在孩子额头、脖子、腋下、肚子等部位,具有清热、消炎、解毒、祛风的作用。
石梁平说,“古时,人们认为农历正月多吉瑞,而农历五月处于炎热的夏季,多雨潮湿,蚊虫孳生,人体容易染病,小孩子在洗完这种泡过花草的草药水后,身上就不容易起痱子,也不容易生病了。”
香草粽子味道足 家家户户祭祖忙
端午节前夕,海口人还会制作一种独特的香草粽子,人们在包粽子时会使用一种特别的香料——香茅,糯米用煮好的香茅水泡满五个小时,使其香味浸入米中。再配上海口的黑猪肉与咸鸭蛋,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还会在包粽子时放上一两片斑斓叶。粽子剥开后能明显的看到香茅末,带有一种独特柑橘类的香气,十分诱人,吃起来也软香不腻。
粽子。韩俊元 摄
“我从小到大一直在云龙镇生活。这里依然保留着包香草粽子的传统,对于我们而言,香草粽子的滋味是我们儿时记忆里最好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其他一切粽子无法匹及与超越的。”家住云龙镇的傅先生说道。
琼剧表演。韩俊元 摄
除此之外,海口各个乡镇在端午节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端午节早上,人们准备好鸡、蛋、五花肉、鱼、酒、米饭等上香祭祖。祭祖习俗是世代相传的,无论节日大小,人们总不会忘记祭拜逝去的先人。祭祖期间,各个乡镇会请来琼剧班子或者公仔戏班子进行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地缘差异 各地风俗特色有所不同
石梁平介绍,虽然海南端午节主要的习俗如洗龙水、包粽子在各个市县几乎都一样,但不少市县还是保留下来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习俗。
在东方市,端午节保留了系五彩绳的习俗。五月初一,东方市民为了迎接端午节,会到市场上买五彩线回去给家里的小孩系上,以图个吉利。系五彩绳在海南岛各地都流行,各个市县地史志中都曾有类似“彩缕缠臂”的端午习俗记载,只是后来许多地方逐渐消失了,而在东方还得以保留。
在万宁市,端午节放风筝活动具有历史传统,万宁市和乐镇乐群村端午节有放蜈蚣风筝的传统。端午节前后是最佳时间,尤其端午节那天更热闹。人们祭拜祖先、吃过节饭,洗过艾水浴,便群出郊外观看放风筝。
染指甲。(受访者供图)
在定安、琼中等部分市县,端午节会给女孩子染指甲。把指甲花捣碎,放在指甲上,再用特有的叶子包住,用包粽子的麻绳绑好。关于端午染指甲,还有着这样一句俗语,“五月端午染指甲,蝎子虫子不咬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