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口市教育局多措并举,充分挖掘“红绿蓝”资源,推出特色课程、活动和赛事,培养海南学生“特色印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 : 椰城E评>椰城E评>

椰城E评|深化“红绿蓝”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3-07-07 09:08

近年来,海口市教育局多措并举,充分挖掘“红绿蓝”资源,推出特色课程、活动和赛事,培养海南学生“特色印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源:海口日报)

海南华侨中学开辟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下楼即可开展劳动实践;海口一中科技教育蓬勃发展,让学生在探索中激发创新思维;五源河学校、市十一小学等因地制宜,呼吁更多学生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态的奥妙……红色爱国教育、绿色环保教育、蓝色海洋教育,“三色教育体系”助力广大中小学生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百年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研学作为“研学游”中的重要内容,是传承红色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培养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传承红色基因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海口各校园紧扣学生成长规律和不同受众的身心特点,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做到研而有学,学而有方,且充分体现时代主旋律。同时,文旅部门也连同旅行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领红色景区、旅行社等精耕细作,深挖创新,进一步完善研学产品,并赋予全新内涵。

播撒绿色种子,崇尚劳动教育。家政、清洁、维修、烹饪......自从劳动课回归之后,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让学生们亲近劳动、感受劳动、学会劳动。从开展形式和课程地点来看,海口各校园也不局限于教室,不仅在校内开辟劳动教育场地,还建立了校外劳动基地,举办烹饪、种植、社区管理等项目,引导学生们在“做中学”“学中做”,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不仅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帮助学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当然,劳动教育想要更上一层楼,学校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家庭和社会也要一同参与。家长们要主动转变观念,培养孩子掌握更多自力更生的基础技能,社会也要更多开放公益劳动机会,为学生们提供劳动实践场所,这样才能形成崇尚劳动教育的新风尚。

畅游蓝色海洋,投身户外运动。骑行、登山、游泳、冲浪……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正受到越来越多青睐,更逐渐进入青少年的生活。为了突显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印记,海口积极推动水上运动在中小学的发展。当前,海口市帆船帆板运动试点学校已增至15所,每所试点学校均成立了帆船帆板校队,充分发挥海口市热带滨海自然生态城市优势,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此外,青少年参加户外活动的关键在于主观兴趣,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大家对体育的认知。教育部门要连同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共治,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增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要进一步丰富海口体育设施建设不平衡的问题,探索属于本土的特色文化体育项目。(冯定辉)

[来源:海口网] [作者:冯定辉] [编辑:王柳仪]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