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热带滨海城市,海口研学资源丰富,独特的历史人文、热带风情、火山文化、田园风光、骑楼景观、温泉体验、生态湿地等诸多元素,吸引了青少年朋友及全国研学游团队前来打卡体验。(来源:海口日报)
“研学游”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新业态,它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研”是基础,“学”是目的,“游”是载体。因此,要避免“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象,才能做到“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在研学市场火热发展的背后,“货不对板”“游而不学”等乱象也层出不穷,如何提高研学游专业品质?改变行业无序竞争的乱象?这值得深入探讨。
一、暑期出游热,椰城研学市场大有可为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一路“传道、授业、解惑”,这便是一场“行走的课堂”。用形象的比喻去概括,研学是一间没有围墙的课堂,一卷藏在天地间的书本,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之路。
“椰城”海口凭借“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地理优势,发掘出海洋、森林、乡村、露营、热带动植物以及火山地质等研学游资源,在研学热的浪潮下,整个旅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百年征程。繁华的解放西有一张“红色名片”——中共琼崖一大旧址,这是中国共产党琼崖地方组织的诞生地。琼崖共产党人在此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研学是“研学游”中的重要内容,是传承红色精神、延续革命优良传统的有效途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红色教育启智润心、培根铸魂,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才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播撒绿色种子,浇灌希望春天。在热带野生动植物园里,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生机勃勃的动植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过程中,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也更深刻领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大自然作为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在“边行边学”中,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认识生态资源对地球家园的重要性,将绿色根植于心,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畅游蓝色海洋,激情水上运动。海洋研学游是海口的优势项目之一。今年暑期,是踏着帆船乘风破浪,是遨游浆板滑行运动,还是迎着海风骑行......你能想到的,在海口基本上都能满足。海口蓝色研学游,集海洋知识、海洋文化、科普宣教、自然人文、文化旅游于一体,发展蓝色海洋研学,开展海洋教育,是推动民众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强化海洋意识的有效途径。开展蓝色海洋研学,让孩子深刻地了解海洋自然生态、探究本土海洋文明史等,对孩子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可以说,研学不仅提供了“自助式”学习的契机,带着问题去远足的实践机会,还锻炼了孩子独立思考、团结互助的能力,对于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既无“研”,也不“学”?研学市场乱象频发,谁之过?
近期,文旅部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的通知》《关于开展2023年旅行社和导游培训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均将研学游放在重要位置。从各方政策利好来看,推动研学游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不过,在研学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虚假宣传、乱收费、缺少行业规范等乱象愈发突出。
虚假宣传、乱收费等乱象。当前,研学旅行大多为两种方式,一是由学校组织,二是由旅行社或研学开发公司去设计路线及项目,后者也是研学市场的主要形式。因此,研学教育质量如何?实施效果等指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推出的项目及质量。业内互相抄袭现象屡见不鲜,普遍缺乏教育性和实践性,有些经营主体就是冠以“研学”的名头,组织青少年旅行团,实际效果也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层面,实属“挂羊头卖狗肉”。此外,个别项目还存在虚假宣传、乱收费的情况,不仅人均收费屡创新高,还存在“欺诈套路”“二次收费”等乱象。出游团队所聘请的讲师,也非专业人士,而是照本宣科的机构内部人员。
缺少行业规范,教育内涵缺失。目前,研学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产品服务良萎不齐。研学的核心是研究思考探索的过程,服务主体是广大中小学生,那么它就应该有一套系统性、专业性,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教育过程。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服务标准不统一、课程缺乏教育理论、团队建设不完善等因素有关。若想规范研学旅行,相关部门还要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研学市场乱象频发,在一定程度上,也归结于缺乏行业标准及制度规范,所以许多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忽悠了家长,误导了学生,实属教育内涵及价值观的缺失。
由此看来,要破除研学市场乱象,就得从课程设计、经营主体资质、从业人员资质到安全性等方面,出台全面系统的界定标准,引导行业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树立行业规范,引导研学游回归“教育+”体系
随着研学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研学旅行价格、品种、项目五花八门,如何避免“游而不学”“货不对板”等情况,还得从多维度着手。
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指导和帮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教学课程的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加强研学教育基地建设。各地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协同组织、密切合作,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对地方自然资源、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综合实践基地、公共开放项目、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等地,遴选建设一批符合中小学生教育理念的、安全有效的、积极正面的研学旅行基地,要以基地为重要依托,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
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这才是研学旅行的基本准则,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研学开发公司要共同制定流程规划,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向相关部门备案登记,进一步明确活动目的、主旨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费用收支、注意事项等信息,重点加强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才能做到行之有效。
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各地要制订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方案,确保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学生出行前,校方要统一购买人身意外险,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与委托第三方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同时,加强统筹协调。由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公安、财政、交通、文化等部门,共同参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加大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加强督查督办,切实将研学游办好。
正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研学旅行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中小学要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积极创新宣传内容和开展形式,为研学旅行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冯定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