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花鳗鲡如何感受、理解、评估一片湿地?它希望身处于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从人类的角度来看,无非是具备充足的食物、干净的水源。而从花鳗鲡“本鱼”的视角观察,还需要遮阳地带、洄游通道、藏身之所……参加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鳗鱼漫游工坊”的公众化身“鳗鱼”亲近河流,以生物视角感知生态系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跳出人类视角,真正“感同身受”,生态保护才能更加共情、更有成效。
多年以来,在全社会的不断呼吁和行动下,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有了显著提升,但由于人与生物所处的位置、看到的世界不同,对需求、环境等认知也不相同,这就容易导致生态保护泛泛而谈、浮于表面,缺乏情感、做不到位。因此,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在换一个情境的同时也换一个“身份”。
蜿蜒的生态堤岸、丰茂的水草、黑色火山石间的洞穴……这是花鳗鲡眼中的宏观世界,也是参与者化身“鳗鱼”亲近河流时映入眼帘的微观世界。此时,参与者不仅自然而然地作为一条鱼去思考如何洄游、觅食、休憩,还感受到了礁石的粗粝、沙粒的绵软、淤泥的温热,看见了花龟、河蚌、螃蟹等河流中的“朋友”。这样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通过“潜入河流”改变了参与者作为人类的俯视视角,无形中架起了一座超越视觉共情的桥梁,也转化成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更深层次的情感,让参与者更了解如何去为生物营造适合生存的环境,也更懂得如何爱护自然、平等地与自然共处。
俗语有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生态保护中,则是“子非鱼,安知鱼所需?”人类多一些“感同身受”,把自己当做一条河、一棵树、一株草……贴近生态、融入自然,方能以“更好地理解”促进“更好地保护”。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