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人社部门统计,今年1至6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802人,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数的55.99%。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多措并举织密就业“服务网”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07-07 10:29

“在求职路上奔波了许久,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在家乡找到了理想归宿,安定了下来。”23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届毕业生符文馨,曾辗转多地,最后通过海南自贸港(海口)毕业生“留才”专项活动与心仪岗位实现了“双向奔赴”,进入海南一家食品公司从事市场策划工作。“既赶上了自贸港建设的好机遇,又能陪伴家人,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千家万户。今年来,海口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需求,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服务保障、强化技能培训等举措,全力推进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织密织牢就业“服务网”。据市人社部门统计,今年1至6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802人,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数的55.99%。

在“海南新能源汽修师”劳务品牌实训基地——海南福诺新能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内,新能源汽修师检修故障车辆。

聚焦重点群体 搭建对接桥梁

“半年前还在为‘去北上广还是回家乡工作’纠结,现在很庆幸选择了回海口。”7月4日,符文馨顺利通过试用期,拿到正式职员工牌后感慨道。回忆起自己的求职之路,她用“拨云见日”来形容:“从最初的迷茫不已、辗转求职,到如今在家乡从事理想岗位,坚定与自贸港共同成长,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大四秋招时,符文馨曾将简历投向广州、深圳等城市,却因竞争激烈陷入迷茫。今年春节返乡时,她在网上留意到海口即将开展丰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

“不仅有招聘会,还有帮助优化简历、模拟面试的职业指导活动,这让我又重燃了信心。”参加了多场活动后,符文馨在海南自贸港(海口)毕业生“留才”专项活动中获得一家食品公司的市场策划实习岗位,于7月初顺利转正。“从职业指导到岗位匹配,海口的就业服务完善又暖心。”

符文馨的经历,是海口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生动缩影。我市开展“好就业”海口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举办了海南自贸港(海口)毕业生“留才”专项活动、就业沙龙、公益人才双选会等系列活动,扩大就业服务覆盖面,打造青年人才“强磁场”,让更多高校毕业生了解海口、选择海口、留在海口。

“公司认可我的工作经验,还会提供岗前培训,感觉很安心。”6月26日,2025年海口市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上,拥有3年电商客服经验的残疾人求职者赵女士与一家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今年以来,海口通过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举措,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托起“就业梦”。

在“温情送岗暖心田 前程似锦谱新篇”2025年海口市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现场,求职者用手机拍摄招聘信息。

面向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我市还开展了春风行动暨“就业开门红”等招聘对接活动,通过摸排劳动者返岗需求、企业用人需求、搭建人岗对接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将丰富岗位及就业服务送进人力资源市场、商圈、社区、园区,为求职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持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瞄准产业需求 精准引才育才

广搭平台“家门口”固才强基,瞄准需求“走出去”招贤纳士,海口以引才与留才“双线并驱”的就业服务模式,构筑起“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圈。

去年9月起,我市启动“好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活动,海口企业组团以“现场招聘+委托招聘”的形式频频外出揽才。截至目前已累计携8万余个岗位前往吉林、河北、广西、湖南等地,参加60场招聘活动,向当地高校毕业生等人才伸出诚意满满的“橄榄枝”,吸引了众多学子关注。

活动期间,海口市人才劳动力交流服务中心还与长春工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燕山大学等一批高校签订了校地人才培养框架协议,建立高校就业工作联络服务站,将在人才供需信息交流、精准对接、就业见习、人才跟踪评价等方面深化校地合作,进一步拓展人才交流合作“朋友圈”。

开机、调试、起飞……近日,在海口技师学院无人机实训场,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吴英麒熟练操控四旋翼无人机,为即将开始的实习工作做准备。他期待通过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未来成为一名飞控工程师,助力低空经济发展。

6月20日,在海口技师学院无人机实训场,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操控四旋翼无人机。

瞄准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海口正大力推进“椰岛飞手”劳务品牌建设,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为无人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今年以来已培训2000余人。同时,“椰岛飞手”劳务品牌创新搭建质量标准体系与诚信评价体系,覆盖无人机培训、就业服务、技术支持等内容,不断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从单一品牌到集群效应,海口劳务品牌建设已形成规模优势。近年来,海口围绕海南自贸港“3+1”重点产业需求,培育了“海南新能源汽修师”“椰嫂”“椰岛飞手”“大坡胡椒工”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通过“培训+劳务品牌+就业”模式,累计培训11万人次,带动就业25.83万人。劳务品牌不仅成为带动重点群体就业的“金名片”,更是助力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优化服务矩阵 助力“双向奔赴”

“家门口就能找工作、问政策,就业驿站太方便了。”近日,市民李晓荣来到海南就业驿站海口嘉华站咨询求职,不到一周就收到通知:一家家政企业有适合她的岗位,请按时带简历前去面试。顺利通过企业面试后,李晓荣已经正式入职。“新工作离家近,薪资待遇也满意,让我很有信心。”

在“产链赋能·才链未来”2025龙华区新质生产力专场招聘会现场,求职者与招聘单位工作人员沟通交流。

牵好线、搭好桥,是助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向奔赴”的关键。近年来,海口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高标准布点建设就业驿站(零工市场),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逐步构建起“一刻钟公共就业服务圈”,着力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奔波找活”到“进站择业”,精准便捷的就业服务让“一刻钟”不只是一个时间刻度,也成为一把衡量城市温度的标尺。“驿站会为求职者建立‘一人一档’台账,登记求职意向后,如果用工需求库中暂时没有合适的岗位,我们会提供‘跟踪式’服务,持续为求职者留意匹配的岗位信息。”海南就业驿站海口嘉华站工作人员介绍。

高效运行的就业驿站不仅在线下精准发力,线上也提供着“触屏可及”的服务。我市推出的“海口经济圈零工之家”线上就业服务平台,依托就业驿站工作人员及服务,为海口经济圈内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意向登记、岗位信息浏览及发布、邀请面试、政策宣传等“一站式”“不打烊”线上公共就业服务。

海口正聚力打造“六个之城”,其中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是价值追求。支持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是实现这一价值追求的重要举措。我市人社部门将不断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创业体系,深化推进国家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提升示范项目,全力以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通过健全“定向型、订单型、输出型、扶智型”四型精准培训机制,全面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等举措,为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核心引领区、打造“六个之城”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手记

以“绣花功”织密就业“服务网”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来,海口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在完善就业政策体系、突出帮扶重点群体、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不断织密织牢就业“服务网”。

然而,当前就业形势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增大等多重挑战。要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需以“绣花功”般精细度从多维度协同发力。从多地实践来看,精细化服务已成为破题关键。

以“绣花功”织密服务网络,构建全域覆盖的就业服务体系。可依托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就业服务网格,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园区、商圈、楼宇,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

以“绣花功”提升服务效能,需强化数字赋能精准匹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智慧就业平台,动态归集岗位需求与求职意愿,实现“人岗智能匹配”。同时通过就业服务小程序、云端招聘会等线上载体,让就业服务更高效便捷。

以“绣花功”筑牢权益保障,需完善就业服务长效机制。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健全劳动权益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衔接等制度,让就业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力度,切实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安全感,为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

就业服务提质升级需久久为功。唯有以“绣花功”织密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效能和筑牢权益保障,才能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进得了门、找得到岗、安得下心”。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陈歆卓 康登淋] [编辑:林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