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于湖南长郡中学的学生小凯沉迷熬夜玩手机,经常晚自习缺席,导致成绩下滑,高考考了575分。高考后,因小凯未兑现“买手机后好好学习”的保证,曾经的尖子生成绩远低于预期,父母将其赶出家门,更换门锁密码,切断生活费。——潮新闻
一头是手机成瘾、成绩下滑的孩子,另一头是失望至极、拒绝沟通的父母,在这场剑拔弩张的“战争”中,没有赢家。
从网友的“两边倒”中,不难理解双方各自的立场:父母因孩子屡教不改、沉迷手机而痛心;孩子因父母教育粗暴、方法极端而不满,双方“硬碰硬”,两败俱伤的结果显而易见。然而,当孩子被赶出家门,表面上看是父母的胜利,实际上是“断供”等强硬举措逼得孩子就范,亲子关系的裂痕越来越深,双方皆是输家。
教育应当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敦促孩子懂自律、守规矩的初衷并没有错,但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一味施压、束缚,非要通过斗争赛出个高低胜负,即便孩子投降屈服,但终究难以发自内心地认同和理解父母。这样的“赢”会适得其反,绝非父母真正想要的结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这对父母的“绝情”,还是这名孩子的逆反,手机和分数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冰山”在于家庭教育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的失衡。过往的点点滴滴中,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没有经常和孩子谈谈心,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父母有没有让孩子背负太多压力,使其只能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逃避现实的出口……
“赢了孩子”很容易,“赢得孩子”却很难。教育不是一场权力的斗争,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若想“赢得孩子”,父母可以与孩子站在同一阵线,齐心协力打败成长道路上的难题;也可以与时俱进,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更可以不断反思复盘,与孩子成为好朋友……当放弃“对抗”思维,两代人互相理解对方的良苦用心,才能弥合“决裂”的鸿沟,真正“赢得孩子”。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