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唐和书店出具仲裁调解书,我是慎之又慎。反复比对每份证据,仔细校准每处细节,生怕出现丝毫纰漏,不慎沦为虚假劳动仲裁的帮凶。
杨鹤 摄
之所以会出现虚假劳动仲裁,缘由之一系相关法律对劳动者报酬的优先保护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破产财产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首要清偿顺序便是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活动的通知》明确,在分配可供执行的财产时,可以优先考虑将财产分配给追索劳动报酬(包括农民工工资)、赡养费、抚养费的申请执行人。
正是这优先受偿权,促使一些公司铤而走险,选择与他人恶意串通,将原本承揽、劳务等关系伪造成劳动关系,或者虚构工资数额,借此将普通债权转为优先债权,进而从公司资产拍卖款中优先受偿。
我的警觉,始于阅卷。书店连续拖欠老唐21个月工资,而这期间,老唐依旧为书店提供劳动。40多岁的老唐,正处于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抚养的人生阶段,近两年分文未得,如何维持生计?就算有家人接济,可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持续21个月无偿劳动还毫无怨言,这显然有悖常理。
再审视老唐提交的证据,那些带有书店盖章的证据,完整得有些刻意,甚至连他十年前的录用通知书、入职合同都保存得完好无缺。其中最关键的证据,当属直接界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该协议书明确约定了工资和经济补偿的具体数额,但对照银行流水显示的月工资数额核算后发现,协议书所约定的工资和经济补偿,均比正常应得的数额多出了近两个月工资。这一明显的差额,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疑虑。
在感情的世界里,怀疑一旦产生,罪名便已成立。但在法律的世界里,保持合理怀疑是守护正义的防线。带着这份怀疑,我登录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被申请人的情况,查询结果印证了我的猜想,被申请人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有7件,执行标的总额超过400多万。
更让人起疑的是,庭前电话调解异常顺利,双方对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上的金额均无异议,一致同意按协议金额制作仲裁调解书。仅在款项给付时间上,书店提出分三期履行,并承诺若任一期未按时履行,老唐可就剩余全部金额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此,老唐也爽快应允,全程未有丝毫争执。
要知道,这是一起劳动争议案件,既然双方对金额与履行方案毫无分歧,何必走到劳动仲裁这一步?细想之下,大概率还是为了能快速进入法院执行阶段,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电话约定的调解时间,申请人老唐和被申请人委托代理人,一前一后走进了调解庭。
按以往惯例,我会提前备好仲裁调解书,只需当事人确认签字,整个流程不超过5分钟。但这起案件,我故意没准备仲裁调解书——我需要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解开心中的谜团。
他们相对而坐,我的目光在两人身上流转,忽然想起《小王子》里狐狸的话:“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
我收回探寻的视线,重申了调解的金额和分期履行的时间,得到双方肯定回应后,告知他们原地等候,我去办公室制作调解书。转身时,我以老唐提交的身份证扫描件清晰度不足为由,让他随我去办公室重新复印。
“你们老板不错,竟肯按约定金额调解。我经手的案子,但凡调解,百分之九十九都得打折。”我像聊家常般开口。
“老板对我确实还行。”老唐摩挲着掌心的身份证,补充道,“大概看我这些年把书店当家守着,不忍心太亏待我吧。就这离职结算,以前未休的年休假工资、加班费全补了,经济补偿按应发工资算的,代通知金也给足了。”
老唐这番话,把《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里多出的近四个月工资说通了。
“你待老板也不薄,能共苦到21个月不拿工资。话说,家人没怨言吗?”我抬手指了指他手里的身份证,示意递给我。
他指尖在证件边缘磨了两圈,迟疑片刻才松了手,声音涩得发紧,“我……没敢告诉他们。”顿了一顿,又解释道,“好在前些年家里拆迁,手头有些积蓄,不指望我养家。我呢,就图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桌上的打印机像是听懂了,嫉妒到“咔哒”一声罢工了,故障指示灯忽明忽灭,像个憋着笑的捣蛋鬼。我费力扯出卡住的复印件,捏着发皱的纸角抖了抖,慢悠悠地吐出四个字:“精神需求。”
老唐脸上浮起一丝复杂的苦笑:“文艺青年的通病,总觉得心里那点念想比柴米油盐重要。”
他跟我说起这家承载了他20多年记忆的书店,“我上中学那会儿,这店就开了。那时候功课紧,总瞒着家里,偷偷溜去看书,一蹲就是一下午。到了寒暑假就更不用说了,店里满是看书的孩子,过道都得侧着身子走。那会儿就傻乎乎地想,将来能在这工作,多好啊。”
后来的事水到渠成,他常泡店里,义务帮忙整理书架,日子久了跟店里的人都混得热络。待他找工作时,顺理成章地成了店员。正式入职那天,他把自己常蹲的角落打扫了三遍。他说,“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往后的日子,眼看书店“起高楼”“宴宾客”,一点点扩张,分店开了一家又一家。
短暂辉煌后,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先是快递车频繁停在街角,后来电子屏渐渐盖过书页声。书店挣扎着转型,添了咖啡区,摆上文创品,但终究挡不住人流渐稀。
“书店一转型就开始欠薪了。可我总觉得,人需要书,也需要书店安放心灵,一切会好起来的。哪想到时代变得这么快,好多东西都不需要了,就我在原地打转。”老唐哭丧着脸。
“也许变的只是载体呢?千百年来,从石头、钟鼎、甲骨、竹简、丝帛、纸张变成今天的电子屏幕,可我们还是会去读诸子百家、四大名著,读《荷马史诗》《理想国》,阅读的心是不变的。”我注视着他,递过打印好的仲裁调解书,“你也一样,不是在原地打转,只是坚守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
这个留在时间里的人用他的故事,驱散了我心中的犹疑。
时代的洪流奔涌向前,或许他们无力改变潮水的流向,但在岁月的长河里,为我们昭示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除了竭力奔跑和追赶,还可以选择安静地伫立,温柔地坚守。毕竟这世间,有很多比柴米油盐更贵重的东西,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守护。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