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创建博鳌零碳示范区,为城市绿色降碳和碳中和探索提供样板——
“零碳算法”形成“博鳌标准”
7月28日,博鳌东屿岛,海风阵阵,椰林下,新能源车在路上行驶,道路两旁的花朵风机随风旋转,酒店的光伏幕墙沐浴着阳光……在这座岛屿上,风、光等清洁能源通过各种设备转化为绿电,通过岛内的分布式光伏并网工程,为东屿岛源源不断提供能量。
走遍整个东屿岛,“绿”无处不在。2022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海南省政府在博鳌东屿岛共同创建我国首个近零碳示范区。经过三年多的建设,2025年3月,“博鳌近零碳示范区”更名为“博鳌零碳示范区”,意味着示范区实现全域零碳运行,成为我国首个以更新改造模式实现区域整体零碳运行的样本。
“八位一体”区域降碳布局
率先在热带地区探索系统降碳新路径
在东屿岛的椰林深处,坐落着一栋形如“斗笠”的椰林聚落驿站。驿站主体结构采用高性能的环保材料作为骨架,建筑形态可以促进空气流通与降温,顶部覆盖1518块光伏板,收集太阳能供给照明。
循环使用能量,降低碳排放,这是博鳌零碳示范区的最大特色。示范区以“八位一体”区域降碳布局为核心,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绿色化改造、交通绿色化改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物资循环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园林景观生态化改造、运营智慧化,实现了从“近零碳”到“零碳”的跨越。
在东屿岛上,绿色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建筑方面,东屿岛大酒店、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新闻中心等既有建筑进行绿色化改造,提升能效水平,更换节能门窗和空调系统,减少了能源消耗。
能源方面,分布式光伏覆盖屋顶和停车场,储能系统保障电力稳定,实现了新能源发电与用电的自平衡。生态方面,通过乐美湖与万泉河的水体连通,提升内湖水质,保留裸露泥滩形成湿地,为鸟类和鱼类提供了栖息地。
交通方面,日常有34辆新能源电瓶车穿梭岛内,每小时可接驳1200人;高尔夫草坪机械实现“油改电”,电动船舶替代传统燃油船,码头也进行了电气化改造。
“我们把岛内的自有车辆全部换成了新能源车,船舶换成电动船舶,在草坪机械方面全部完成了电气化改造,使得我们示范区电气化率达到100%。”中远海运博鳌有限公司零碳工程师刘洪文介绍,东屿岛通过构建“管控—替代—接驳—充电—应急—激励”全链条出行体系,实施车辆准入动态调控与全岛服务车辆新能源替代,建成2处接驳站、1450个车位及266个充电桩,充电桩覆盖率100%。
数据显示,东屿岛区域碳排放量从2019年基准年1.13万吨降至2024年的全面清零。目前,博鳌零碳示范区已获得德国能源署“零碳运营区域认证”、生态环境部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认证”等多项权威认证,成为全国6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唯一具备“零碳属性”的特色品牌。
降碳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为全球制定降碳标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70%的碳排放来自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是绿色降碳更新改造、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博鳌零碳示范区实现了既有区域的改造并获得专业评估机构认证,这意味着示范区率先对城市建成区的零碳改造工作开展了前瞻探索,为全球热带地区低碳绿色发展探索了实践路径,并取得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博鳌零碳示范区率先在全球热带地区探索系统降碳新路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有关负责人胡耀文认为,博鳌零碳示范区从规划到实施,充分考虑了地区的热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将新能源技术应用于日常建筑和生活之中,从而实现了绿色更新改造的目标。“示范区项目建设改造中应用多项创新技术,涵盖风能、光能等新能源发电,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智慧出行等方面,体现出了人们对可持续生活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瑞典SWECO集团高级总建筑师、首席总规划师乌尔夫·兰哈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对博鳌零碳示范区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绿色化、交通绿色化、园林景观生态化等方面技术的集成创新和零碳管理系统的平台监测印象深刻,他认为示范区所代表的可持续性领域的创新成果,会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碳中和工作带来灵感和可复制的经验。
“未来我们将探索更多的‘零碳’场景化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低碳生活。”刘洪文介绍,示范区下一步将按照“博鳌标准”,持续打造“零碳+度假”“零碳+会议”等特色会议会展新模式,助力零碳“博鳌标准”在全省推广应用,持续提升博鳌零碳示范区的国际影响力。
据介绍,我省计划以博鳌零碳示范区为起点,成立绿色低碳研究院,推动中国零碳标准国际化认证,并探索区域碳交易机制。同时,示范区经验将继续向全国推广,助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减排日益受到关注的大环境下,博鳌零碳示范区创建运行工作的实施和创建经验传播,将为全球绿色发展和制定减碳标准贡献中国智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