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起裤腿、拿好工具,在潮落时到海岸的滩涂上网鱼虾、抓螃蟹、挖蛏子……近年来,随着“赶海热”掀起,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赶海,享受亲近自然、休闲放松的乐趣。然而,赶海活动和游客数量的增多虽然为滨海渔村带来了人气,但一些不文明的赶海行为却对当地生态和村民生活造成影响。因此,让文明成为赶海“必修课”,才能变无序赶海为文明亲海。
近年来,洋溢着浓郁渔文化风情的北港岛,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渔旅融合的发展之路,依靠“赶海”这一招牌活动获得了“流量”,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烦恼:空地位置有限,乱停的车辆造成交通堵塞;游客抓完蛏子,食盐包装袋等垃圾随处丢弃;市民游客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种种不文明的赶海行为不仅影响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创伤。禁止赶海不可取,但放手不管绝不可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才能实现生态、生活与生计的平衡,不让“打卡”变成“打扰”。
发布文明赶海倡议书、组建志愿者团队加强引导、增设宣传提示划定红线……当前,在多个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不文明赶海行为明显减少。以正确的方式赶海,离不开他律,更在于自律。对于市民游客而言,应树立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脚下留情,不踩踏海洋生物的家园;工具合规,不对滩涂“掘地三尺”;不乱扔垃圾,做到“人走滩净”……规范意识、生态认知与行为约束缺一不可。同时,渔村的自身条件也要同步提质,及时对停车场、垃圾分类桶、提示牌等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完善,方能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赶海之乐,源于海洋慷慨的馈赠。让我们带上“文明”去赶海,在潮起潮落间,更好地守护那片赋予我们无穷乐趣的蔚蓝大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