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海南岛美合山区的茂密荔枝林里有一座兵工厂。这里,曾日夜响彻着铁锤声、风箱声、劳动号子声,工人昼夜赶工,源源不断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制作和输送作战武器。这座诞生于烽火之中的兵工厂生产的炸药包、手榴弹、地雷,以及翻新的大量子弹,有力地支持了琼崖抗日战争。
在美兰区演丰镇演南村委会迈元村,兵工厂遗址纪念碑向往来的人们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8月14日,美兰区演丰镇演南村组织党员来到兵工厂遗址纪念碑前清理杂草。记者 杨鹤 摄
“流动兵工厂”持续提供武器弹药
1940年秋,琼崖抗日武装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庄田在返琼时,两名军械师随其来琼,帮助琼崖武装制作武器。于是,琼崖特委决定在演丰镇迈元村组建兵工厂,由该村党小组负责,工人为当地铁匠,全部都是手工操作生产武器。
最初,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兵工厂只有4人,厂房简陋,生产工具也十分简单。1940年底,兵工厂转移到了琼文革命根据地,与当地的修械组合并,工人增加到100多人。为供应部队的武器需求,兵工厂分别在万宁、临高等地建立分厂。“兵工厂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党政机关不仅及时供应粮食,还组织群众进行保卫。”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科一级主任科员滕志雄说。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942年5月起,侵琼日军集中力量,加紧对海南岛进行“蚕食”“扫荡”,并妄图扫除在“蚕食”中遇到的障碍。
日军“蚕食”到道崇乡时,兵工厂开始向苏寻三乡和茄芮、滨丰一带转移。为了便于转移,厂里把设备进行了精简,用铁锅和脸盆代替熔炉来熔铁,用木板钉的活动风箱代替大风箱。为了能及时供应部队弹药,兵工厂的工人时常在荒坡上、小船中布设摊子进行生产。
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兵工厂无法正常进行生产,后来,被迫分散生产。部分人返回迈元村继续生产手榴弹、地雷等。1942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兵工厂被日军破坏。
1940年到1942年底,迈元村全村共有10多人参加兵工厂建设,生产了一批炸药包、手榴弹、地雷,并翻新了大量子弹。“这些器械和弹药,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科二级主任科员周琪雄说。
据介绍,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兵工厂进一步发展壮大。1948年底,兵工厂已拥有工人300余名,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
红色资源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作为战争年代的产物,兵工厂已不复存在,但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却蕴藏着不可磨灭的精神记忆。
80多年过去了,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如今的迈元村早已经大变样。8月14日,记者前往迈元村进行实地探访,在村里看到了抗战时期兵工厂遗址纪念碑。纪念碑上方是党旗造型,中间部分简要记录了抗战时期兵工厂的发展历程,下方则刻着“抗战时期兵工厂遗址”几个鲜红大字。
“如今,村里种植了很多槟榔树,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演南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吴德辉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还积极发展龙虾养殖产业,通过“领头雁”的示范作用,带领和帮助养殖户解决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发展动能。
走进演南村,一幅色彩鲜艳的壁画引人注目——接连成片的红树林、翩翩起舞的白鹭、金黄色的稻田、一望无际的荷塘……墙绘为静寂的村庄增添了活力与朝气,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内涵。
“为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演南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积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通过‘干部+群众’相结合的方式对村里主干道、公共区域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进行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吴德辉说,接下来将充分利用村里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