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于行写大爱 技精于勤佑安康
截至今年上半年,海口共有执业(助理)医师12569人
一袭白衣、一个称号,代表的是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这个主题正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众多医者悬壶济世、守护生命的日常——
他们或跋涉于乡间阡陌,用脚步踩实健康防线;或坚守在城市诊室,以专业筑起生命屏障;或奋战在无影灯下,凭仁心医术挽救垂危生命;或坚守在产房内,用双手托起新生希望……
记者从海口市卫健委了解到,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执业(助理)医师12569人。这些医务工作者正在基层卫生室、120急救中心、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室等不同的岗位上,团结协作,共同守护广大群众的生命康宁。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记者深入海口医疗一线,去聆听那些藏在消毒水气味里的温情守护,触摸医者跳动的滚烫初心。
行走乡间的“健康守门人”
在海口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健康守护者——他们既是高尚医德的传承者,又是现代基层医疗的践行者,更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见证者。
今年65岁的王大钊是龙华区新坡镇仁南村卫生室的一位乡村医生,他和弟弟王大涛均受从医的父亲影响,选择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从医40多年来,他带着药箱走村入户,见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步伐。而他的弟弟王大涛,也在距离仁南村三公里外的仁里村,守护着一方村民的健康。
在龙华区新坡镇仁里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王大涛为村民量血压。
8月15日上午,在仁里村卫生室,王大涛刚放下电话就拎起医疗箱往外走,“张阿婆腿脚不便,我要去给她做个身体检查。”多年来,这样的出诊已成家常便饭。“看着乡亲们健健康康,比什么都强。”王大涛憨厚的脸上,写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在海口农村地区,像王大钊、王大涛一样世代从医,选择坚守在乡村的医生不在少数,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占雪梅就是其中之一。
当天下午,在云龙镇长泰村卫生室,占雪梅给村民作健康宣传。“少吃咸菜,多清淡饮食”,她向村民反复交代。占雪梅是“医二代”家庭,公公是老村医,她和爱人都是乡村医生,如今孩子上学又选择了健康管理专业。“传承很重要,我们这一代人更要当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占雪梅的话里,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今年,我市制定相关方案,通过打通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限制、强化医联体协作等举措,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编织起乡村群众健康的“防护网”。
以仁心仁术筑牢“生命防线”
践行医者使命的,不只是乡村医生。在城市中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同样用专业与温情,夜以继日,默默守护着群众的健康。
在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钟准主任给患者检查。
“小朋友真勇敢,让叔叔看看你的小嘴。”8月14日,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钟准主任刚下手术台,就穿梭在病房之间。这位从武汉引进的专家,用20年临床经验为海口患儿带来健康福音。“从综合医院到专科医院,变的是服务对象,不变的是医者初心。”钟准说。
在海口市中医医院脾胃科,“加号达人”李枝锦的故事在患者间口口相传。日均接诊百余人次的他,常常从清晨忙到日暮。“患者从市县赶来很不容易,实在不忍心拒绝他们的加号请求,有时候加号患者比预约号还多。”李枝锦说,能够应用中医药给患者治疗,让其康复,再累也值得。
“敬佑生命,甘于奉献”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做人民群众需要的事,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海口市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副主任医师谭强,是与时间赛跑的“摆渡人”。8月14日早上,谭强收到一条出诊短信,于是他和同事立即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止血、固定、输液、给氧……他们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每一秒时间都被充分利用。10分钟后,伤者被安全送达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谭强说:“急救医生必须胆大心细,因为每个现场都是未知的挑战,每个决定都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海口市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副主任医师谭强(右)在救护车里整理急救设备。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每一位医学生步入神圣医学殿堂时的庄严宣誓,也是每一位医生的神圣使命。在海口,像钟准、李枝锦、谭强这样的医生还有很多,他们在城市各级医疗机构日夜奋战,以不同方式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用行动谱写着“医者仁心”的赞歌。
“人才引擎”为医疗事业注入活力
近日,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内,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时文杰正耐心地为患者问诊,随后结合检查结果给出诊疗建议。
2020年11月,时文杰作为学科带头人,从天津南开大学附属第一中心医院被引进至海口市人民医院工作。四年多以来,他创新诊疗理念,优化专科发展方向,加强学科人才团队建设。目前,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立了海口市鼻病诊疗中心,让许多患者受益。
海口市人民医院外景。
谈及在海口的工作体验,时文杰认为:“海口的人才保障服务到位,工作上多方面都能得到支持,真切感受到海口求贤若渴的诚意。”他表示,海南自贸港建设步伐加快,希望更多医疗人才加入,共同助力海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人才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海口依托“好院长”“好医生”“椰城优才计划”等人才引进培养项目持续招才引智,一批批优秀的医疗人才从各地来到海口,带着精湛医术与先进理念扎根椰城,为卫生健康事业注入新活力。
海口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医疗副院长江潮胤也是其中一位。2019年,作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派驻专家,他首次赴海口担任海口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业务副院长,牵头该院骨科建设工作。在2023年因工作调动返沪后,他于去年再次申请回到海口工作。
“申请回来工作,一是对海南有了不舍的感情,二是放不下手头的事。”江潮胤介绍,2022年至2023年,市骨糖医院在市卫健委和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组建医护筛查团队开展全市儿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筛查,将努力把筛查成果转化为更优质的诊疗服务,造福更多患者。
人才工作是卫健事业发展的“牛鼻子”和“一号工程”。下一步,市卫健委将以“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为主线,深入推进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健康海口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记者手记 以尊医重卫守护医者仁心
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国家卫健委以“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为主题,号召全体医务工作者以高尚医德守护生命,以精湛医术服务患者。这一主题,既体现了对医师崇高职业精神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医疗工作者肩负使命的嘱托与期许。
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共同构建“医患同心,健康同行”的和谐生态,才能让医者安心行医,让患者舒心就医。要强化政策保障,让医者有尊严。要完善医疗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提升医护人员薪酬待遇与职业荣誉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加大基层医疗资源投入,改善执业环境,为医者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法治建设要护航,让医患更和谐。通过法治手段明确医患双方权利义务,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同时畅通医患沟通渠道,构建互信共赢的医患关系。
社会氛围要浓厚,让尊重成自觉。通过广泛宣传医者的奉献故事,增进公众对医疗行业的理解。学校、社区应加强生命教育与医学科普,形成“理解医者、尊重医者”的社会共识。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你们守护生命,我们守护你们。推动尊医重卫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是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最好致敬,也是设立“中国医师节”的初衷。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