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抗战时期,海口地下交通站星罗棋布。地下交通站的勇士们或隐身于城镇,执行刺探敌情的任务,开展瓦解敌特营垒的绝密斗争;或活跃于广阔的乡村,秘密进行工作联络,掩护革命同志或输送情报。
琼崖抗战史上,地下交通站这支神秘且坚强的力量,在一次次顽强、勇毅、机智的行动中,把日寇顽敌变成了“瞎子”“聋子”,大大削减了日军的气焰。
智斗日军 运送武器弹药
面对日军侵琼后琼崖的抗日斗争局势,中共琼崖特委敏锐地认识到,抗日斗争形势错综复杂,敌我双方的较量不仅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更体现在情报的输送、敌情的侦察,以及分化敌军营垒的斗争等方面。“在这种背景下,琼崖地下交通的活动必将更加复杂。”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林少祯说,不光是信件和情报的传递,还有革命同志的护送和接洽、物资器械的转运接收等,都需要地下交通站发挥作用。
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部署下,众多交通站织成了一张巨大而缜密的“蜘蛛网”。其中,海口、琼山的地下交通斗争最为活跃,成为地下对敌斗争的热点和焦点。
日军侵琼后,加强了对海南岛的海空封锁,意图截断琼崖中共组织与外界的联系,特别是人员来往和物资器械运送。针对日军加紧对海口和琼山东北沿岸港口的封锁和监视这一情况,中共琼崖特委开辟了新的地下交通联络点,改从其他市县港口寻求出路,把临高县的昌拱渔港作为与岛外联系的地点加以筹建。自此,昌拱渔港和海口地下交通斗争结缘,演绎了海上智斗日军的传奇故事。
1939年4月,临高县委派王锡珠等人前往昌拱渔港,组建“琼州海峡航运站”,并以此为掩护,建立地下交通站,保护南来北往的革命活动,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运送了大量军用物资。
一次,在运送一批枪械回海南时,王锡珠在海上远远地望见日军快艇疾驰而来,当即吩咐船工把成捆的枪支用绳索绑好,挂在船舷外,最终顺利躲过了日军搜查。这批枪械上岸后,被火速送往琼山县云龙圩,如数交给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为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屈不挠 坚持抗日作战
琼山县府城沿线是日军驻兵重地。琼山县二区党的地下交通站从1937年起在泳沃村设立总站,下设托村、涵泳、儒万山、二遵乡等分站。总站相继经历了五任站长,交通员们有的积劳成疾在岗位上病故,有的牺牲在与敌斗争的前线。他们坚守使命,和日伪军斗智斗勇,竭尽全力履行与完成地下交通站的职责和任务。
1940年初春,寒风逼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急行军从儒万山根据地赶到南渡江边,要过江执行紧急任务。托村地下交通站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出交通员联络附近村庄党支部封锁消息,最终帮助第三大队的官兵们顺利过江。日军得知消息后,气势汹汹地赶到托村,将村民聚集到一处,逐一严审拷打,而后又将5位村民带回据点严刑拷问。尽管经受酷刑折磨,但没有一位村民屈服于日寇的淫威。
同年的一天晚上,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的5名工作人员在演丰镇山尾头村一带开展工作,因为夜已深,决定暂宿山尾头村。不料日军得知消息,趁夜包围了村庄。在交通站交通员林诗堂等人的帮助下,5名工作人员连夜被秘密转移。经过4天的搜索无果后,日军无奈撤出了村庄,掩护任务顺利完成。其间,交通员还机智地解决了躲藏人员的饮食问题。
1942年至1943年是琼崖人民抗战斗争最艰难的岁月之一。日军多次发动对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扫荡”,采用“铁壁合围”战术,企图置抗日军民于死地。琼崖抗日根据地、中共琼崖特委和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均受到严重冲击,形势严峻。地下交通站有的被破坏,交通员有的被捕牺牲。面对残酷的斗争现实,交通员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前赴后继,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战斗风采,是闪耀在琼崖抗战史上的一抹红色之光。
正如《红色交通站》一书所述:“交通员产生及成长于人民群众之中,他们的斗争代表着人民大众的利益和出路,因此,他们的行动得到人民群众的庇护。每当危难时刻,人民群众总是勇敢无畏地站出来,用自己的性命和身家去保护他们。”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