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青山国家地质公园发布通告,全面禁止进入青山景区未开放区域开展旅游和户外活动。这一禁令,源于一些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青山大裂缝打卡攻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而青山大裂缝存在山洪、地质灾害等隐患,盲目进入或将危及生命。
如今,贴有“小众秘境”“网红野景”“狂野穿越”等标签的作品,在社交与短视频平台肆意传播。镜头前,是一些博主精心渲染的“原生态浪漫”;镜头后,却是无人设防的安全漏洞。不少发布者与浏览者只逐风景、无视风险,导致悲剧频发:8月16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上游突发山洪,冲走13名露营者,致12人遇难;8月初,在广东惠东县白马山一“野景点”,6名游客被水冲走,5人不幸身亡;4月,浙江仙居县南峰街道一辆越野车在“野景点”落水,造成2人遇难……血淋淋的教训,仍未能阻止“野景点”传播与游客追捧,症结何在?
其一,平台流量逻辑助推风险传播。传统景区内容难获高流量,而“野景点”凭借“奇特”“危险”“神秘”的标签更易博眼球。部分博主为赚点击量,刻意为“野景点”贴上“探险圣地”“世外桃源”的标签,放大“野”的吸引力,对安全风险却绝口不提。
其二,公众猎奇心理与有意引导叠加。当下不少人向往原生态探险,部分博主精准迎合这种猎奇心理,发布详细“打卡攻略”。在博主的诱导话术下,多数人忽视风险;即便有人察觉危险,也因“幸存者偏差”心存侥幸,认为“别人没事,自己也不会倒霉”,为“野景点”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其三,监管难度大且违法成本低。监管部门对“野景点”风险多以提醒为主,未造成实际伤害时难以对发布者进行严肃惩处;部分博主用谐音、方言、剪辑等手段规避平台审核,等平台接到举报或事故发生时,相关内容已大量扩散。
斩断“野景点”传播链,需从源头发力、多管齐下。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平台不能仅在事后补救,应主动对“野景点”攻略视频强制标注风险或下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加强“身份认证+内容过滤”,自动屏蔽高风险内容;建立跨平台信息互通机制,对屡次违规账号予以封禁,并限制账号主体跨平台注册,切断危险信息传播链。要强化监管部门联合执法,联动清理违规“野景点”内容,对刻意隐瞒风险、诱导进入“野景点”的创作者依法追责,让“流量至上”者付出代价。要加强安全宣传与公众引导,各地应持续大力普及“野景点”风险知识,让公众明白“秘境即险境”,摒弃对“小众”“野生”的盲目追捧;鼓励公众举报违规攻略,自觉抵制诱惑。
当前仍处于地质灾害风险高发期,“野景点”的升温与平台的推波助澜,将部分公众推向“生死考验”。各地在打击“野景点”作品违规传播的同时,也需关注公众亲近自然的需求,推出官方安全路线、改造具备安全条件的未开发区域,实现探险和安全的统筹兼顾。
生命不容侥幸。那些被刻意美化的“秘境”,从来都不是浪漫的注脚,而是安全的盲区。要让不良网络引导彻底“休矣”,需监管“硬”、平台“严”、公众“警”。唯有打破“野景点”的美化滤镜,让安全警示穿透流量迷雾,才能让风景真正成为愉悦的馈赠,而非惊魂的考验。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