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我国科研人员在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两栖类新物种黄牛石角蟾,相关研究成果9月10日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杂志》(Zootaxa)上发表。
这是雄性黄牛石角蟾。新华社发(吴小刚摄)
2024年8月,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吴小刚和卓小海等人,在保护区黄牛石片区发现一种未知的角蟾。随后,当地联合中山大学王英永团队通过基因测序、系统发育、遗传差异及形态学分析发现,其与已知的布角蟾属物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和形态学差异,并确认为新物种。
这是雌性黄牛石角蟾。新华社发(吴小刚摄)
这是雄性黄牛石角蟾特征拼版图。新华社发(王昊天摄)
黄牛石角蟾隶属于两栖纲角蟾科的布角蟾属,因发现于保护区黄牛石片区而得名,目前已知仅在该保护区范围内有分布。黄牛石角蟾雄性个体体长约37.9-40.7毫米,其吻端圆钝,眼睑边缘具细小角状突起;背部呈黄褐色,中央布有黑色“X”形斑纹;四肢饰有暗色横斑;腹面点缀白斑并散布红点,极具辨识度。
吴小刚认为,黄牛石角蟾的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全球角蟾科物种谱系,也反映出我国在维护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存物种基因库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