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书店,可以成为一条街区的阅读空间;一群书店,可以铸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在龙华区玉河路的转角,藏着一处静谧天地——“亲爱的苏”书店。它安静地坐落于滨海新村老社区中,店面虽不大,却洋溢着书香与文艺气息,让人瞬间沉浸于书香世界。
在龙华区玉河路的转角,与喧闹街市一墙之隔,藏着一处静谧天地——“亲爱的苏”书店,将书店打造成“深夜食堂”,是其一大特色。记者 杨鹤 摄
如今,越来越多以“书店+”为模式的特色书店,正逐渐成为海口这座城市的文化新地标。它们通过多元的文化活动与丰富的服务体验,将体验经济、文化自信与消费升级三重浪潮相融合,以空间为纸、文化为墨,书写出文旅融合的新范式。
悄然转型 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
随着市民精神消费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书店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承载阅读、休闲、社交与情感疗愈功能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在海口湾畔,云洞图书馆已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提升了海口的吸引力。“在这里可以阅读,也可以追逐一场海上日落,让身心彻底放松。”9月22日,市民李冉欣告诉记者,她之前还在云洞图书馆参加了一场小型音乐会,那是一次非常奇妙的文化体验。
将书店打造成“深夜食堂”,是“亲爱的苏”书店的一大特色。今年世界读书日当天,“亲爱的苏”书店在滨海新村正式开业,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慕名而来。“我们定位为以年轻读者为核心、主打文学类图书的独立书店。”书店主理人苏拉介绍,营业时间从上午11点持续到次日凌晨1点。市民赵燕习惯下班后来到这里,点一杯咖啡,选一本小说,窝在椅子里静静阅读至深夜,“那是一种真正的放空,让我从日常压力中抽离出来。”
开设在海口FUNBAY自在湾街区的“书爸爸”是一家具有海岛特色的书店,读者不仅可以在店内阅读,成为会员还可免费借书15天。记者 杨鹤 摄
带有海岛特色的书店,也吸引着市民游客前来体验。位于海口FUNBAY自在湾街区的“书爸爸”店里,落地玻璃窗将海景与室内的暖光柔和衔接,书架间错落摆放着布艺沙发和原木小桌。读者不仅可以在店内阅读,成为会员还可免费借书15天。
“读纸质书对深层次思考的重要性,是线上或电子阅读难以替代的。”“书爸爸”店长齐雪萌表示,如今的书店已深度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服务于社区及读者的阅读需求,成为与城市、社区和读者共生共创的文化空间。她透露:“每天都有许多年轻游客来到自在湾欣赏最美落日。我们计划在店内推出并展示海南本土特色产品,积极推介海南文旅资源。”
服务延伸 创新文化消费新体验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更多书店正积极突破传统运营模式,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这些阅读空间通过氛围营造、业态融合与服务延伸,重新定义人与书的“相遇”方式。它们打破传统功能边界,融入咖啡、轻食、文创、社交及亲子互动等多种元素,成为现代人寻求精神慰藉、实现自我提升的城市文化客厅。
在“亲爱的苏”书店,主理人苏拉积极拓展经营思路,引入咖啡与夜间精酿,并深度联动海南本土艺术家,上架融合椰岛风情的书签、明信片、帆布包等文创产品,丰富经营品类。书店还不定期举办主题展览,策划“学术酒吧”沙龙、作家签售与创作分享会等活动,为年轻人的业余生活增添更多选择与温度。
海口日月广场的新华书店(海岛书香书店)藏书丰富、环境优美,深受读者喜爱。图为市民正在享受阅读时光。记者 杨鹤 摄
走进海口日月广场的新华书店(海岛书香书店),仿佛步入一个文化综合体。这里不仅藏书丰富、环境优美,业态也呈现多元化:提供海南文化IP原创文创产品、“萌宠+轻食”服务、收费自习室,并常态化开展海岛科普讲堂、中英文绘本朗读大赛、亲子阅读、假期托管等活动。“这里服务周到、体验好,活动丰富。”市民陈载林如此评价。
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海南凤凰新华出版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斌介绍,日月广场的新华书店(海岛书香书店)以多元业态和沉浸式体验吸引更多读者,重塑书店与人、与社区、与城市的关系。自去年8月开业至今,该书店已接待读者超过30万人次,举办127场各类文化教育活动,成为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展示窗口。
开设在万象城的“西西弗”书店,成为人流聚集地。图为市民正在挑选书籍。记者 杨鹤 摄
开设在大型商场内的书店,也成为人流聚集地。“孩子非常喜欢这里,一有时间就会来看书写作业。”9月20日,在万象城的“西西弗”书店,市民张杉为孩子办理了会员,方便孩子购书消费。
文旅融合 推动“流量”转变“留量”
如何让书店更好地赋能城市文化空间拓展,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各方正在积极探索。
“山海有礼——海南省图书馆文创空间”内,仿真动植物元素营造出一片自然野趣之境,为读者带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记者 杨鹤 摄
位于国兴大道的“山海有礼”联合省图书馆,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店内提供多种海南文创产品,并举办展览、分享会等活动,在业内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山海有礼——海南省图书馆文创空间”运营负责人明潇认为,书店可以联合政府、学校、机构等开展特色文旅、研学、主题沙龙活动,举办音乐、戏剧、艺术等分享会,不断增强顾客黏性,“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吴斌表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书店需通过机制、载体与阵地的全方位创新,紧跟消费趋势,实现自身迭代升级,既坚守文化使命,也为城市注入更多文化活力。
海口市政协委员陈威建议,政府应强化精准政策扶持,设立实体书店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对在业态融合、空间改造、文化活动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书店给予奖励或补贴,鼓励其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在深化业态融合方面,书店除经营咖啡、文创等常规产品外,还应探索与本地手工艺、非遗体验相结合,不断拓展服务边界。
记者了解到,海口市旅文局联合社会资源,在商圈、社区、特色商业街区等地打造了3家多业态、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构建独特的阅读文化空间,为书香海口添彩。“今年我们已与位于红燕堂休闲街区的‘细水长流书局’合作共建城市书房,为市民游客提供新的去处。书籍和借阅设备已配置到位,未来将不定期开展相关阅读活动。”市旅文局文化艺术科负责人介绍,城市书房不仅能有效扩展图书服务功能,还兼具其他业态属性,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为城市文旅注入活力。
记者手记
业态融合书店“破圈”生长
眼下,海口的一些实体书店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边界不断拓展,凭借美学空间、复合业态与文化策展能力,正从单纯的图书卖场蜕变为城市文化地标与旅游打卡点。
这些新型书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业态融合的系统性。书店可以“加活动”,通过举办亲子阅读、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将阅读与生活深度融合,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让特色阅读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加景区”,串联本地独特资源,以本地特色吸引“流量”,如借助自然风光、渔村文化等,将书店打造为文旅新场景,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线路的一部分——海口的辛生书屋、云洞图书馆等就是成功示范。
书店能成为城市的“新地标”,不应仅是物理坐标,更应是精神磁场,是城市的“思想会客厅”。实体书店与城市文化共荣共生,是我们乐于见到的景象——书店可与酒店、古村、交通枢纽等合作,打造特色文旅产品;可与文创产业结合,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还可与数字技术融合,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文旅体验。
相信,更多海口书店将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推动多元业态融合,提升文化体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为文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