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危房、低洼易涝区等危险区域群众安全,海口开放54个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涵盖学校、体育馆、政府办公楼等类型。10月4日,海口各区镇村干部全员下沉一线,严格落实“应撤尽撤、应转尽转、不漏一人”要求,有序组织危房、低洼区等风险区域群众转移至全市54个应急避难场所。10月5日,记者走访各区应急避难场所看到,室外虽狂风暴雨,但室内暖意融融,从物资保障到贴心服务,一道道“安全防线”与“温情屏障”交织,让转移群众身安更心安。
物资充足暖人心
“大家先吃点泡面,热水一直都有,明天中秋的月饼也给大家备好了!”10月5日9时许,在海口市新海实验学校的安置点物资区,秀英区西秀镇政府工作人员邝继钦正忙着给57名工人发放物资。“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我们特意准备了月饼,就是想让工人师傅们在安置点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住得暖心、吃得放心。”邝继钦说。
10月5日,秀英区海口新海实验学校安置点工人们有序领取物资。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石中华 摄
记者看到,安置点内草席、被褥整齐铺陈,墙角堆放着矿泉水、方便面、八宝粥以及月饼等物资。该校校长王培伟介绍,4日接到安置通知后,学校立即腾出教室,并安排校医24小时值班并配备日常药品,实时关注工人身体状况。
同一时间,琼山第十二小学安置点内传出阵阵笑声。来自那央村蔬菜基地的150余名外省菜农围坐在一起,广西菜农陆正乐手里捧着村委会发放的面包连连点赞,“每次台风来,村里都第一时间帮我们转移,很关心我们的安全,让我们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10月5日上午,海口市琼山第十二小学的安置点内已安置了150名左右群众,工作人员为群众分发了矿泉水、八宝粥等物资。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欣 摄
“我们从昨天开始就安置好菜农,确保大家的安全。”那央村党支部书记梁振贤告诉记者,村里提前用村委会资金购置生活物资,饭点准时分发,学校全程供应开水,工作人员轮班值守,确保大家的安全。
在金宇学校羽毛球馆,蓝色简易床沿墙整齐排列,每张床上凉席、床单、枕头一应俱全,床边摆放着矿泉水和食品;女性群众被安排在独立宿舍,保障生活便利。海口体育馆安置点内,折叠床有序铺开,物资区除了基础食品,还特意放置电热水壶和一次性纸杯,供群众随时取用。
10月5日,志愿者前往龙华区金宇学校安置点为群众分发牛奶、泡面等爱心物资。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慧 摄
24小时值守保障筑防线
“阿婆,慢点走,我扶您去取水。”在美兰区演丰镇北港岛安置点,工作人员正搀扶着村民前往饮水区。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斯介绍,4日起,村委会就对危房、瓦房群众开展转移,提前备好草席、食品等物资,“安置点老人多,我们专门安排人员24小时驻守,帮腿脚不便的老人如厕、取物。”李斯说。
据了解,此次开放的应急避难场所,均是经筛选的“硬件过硬、位置安全”点位,实行“专人负责制”,街道干部、志愿者24小时在岗,负责物资分发、秩序维护和需求收集。
在美兰区演丰镇北港岛安置点内,工作人员已提前为村民准备好草席、泡面、八宝粥、矿泉水等物资,让大家安心渡过台风天。海口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晓洁 摄
“我们提前检修所有安置点水电、消防设施,除基础物资外,部分点位还配套洗澡间、充电插座。”龙华区应急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值班期间,会根据台风动态和群众需求,随时补充物资,加强巡查,确保水、电、热水供应不断档。
从风险排查到转移安置,从物资筹备到贴心守护,海口用“速度”筑起安全防线,以“温情”驱散风雨寒意。应急安置点里,一幕幕暖心场景,正是这座城市风雨同舟、守护民生的生动写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