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则产业兴。近年来,海口市美兰区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构建起“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搭好台,为辖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逐渐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产业聚人才 人才兴产业 海口美兰区着力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0-11 09:27

海口美兰区着力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产业聚人才 人才兴产业

10月10日,返乡人才、瑞联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运营经理朱春妮在公司办公。 记者 孙士杰 摄

站在国兴大道远眺,海南大厦、全球贸易之窗、互联网金融大厦等商务楼宇鳞次栉比,玻璃幕墙折射出现代化都市的活力,这里已成为大英山金融中心产业集群,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和优质企业。

人才兴,则产业兴。近年来,海口市美兰区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构建起“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搭好台,为辖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逐渐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营造聚贤引才良好氛围

“来海口后,我深刻感受到人才服务的‘温度’。申请D类高层次人才时,有专员‘一对一’指导,落户、住房政策讲解得明明白白。这是美兰区对人才引进的满满诚意。”耀石睿投(海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盛滨之前在北京工作10余年,因看好海南自贸港的发展以及人才引进政策,今年初来到海口开启新的工作和生活。

王盛滨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正是美兰区打造聚贤引才良好氛围的缩影。该区将政务服务与人才需求深度绑定:积极推广全程电子化办理服务,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政务事项“一站式”协助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模式,对高层次人才推行“一对一”服务,现已逐步构建起上下贯通、职责明确、热情高效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可协助办理创新创业的各类手续以及人才落户、子女教育、人才住房等各类服务事项,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人才便利”。

美兰区还通过一系列改革“减法”换服务“加法”——推动“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行“零跑动”改革,已有491项业务实现“零跑动”、401项全省通办、187项跨省通办;推出5个普惠性强、受众度高的“信用+”模式应用场景;推出证照“电子化公告”惠企改革,“临期提醒”证照覆盖种类数居全市第一;11个行业实现“一业一证”……这些“硬举措”织密了服务“保障网”,让人才与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构筑特色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引进人才后,如何吸引其常驻久留?美兰区坚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协同推动,通过综合招商、项目带动、团队引进,吸引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成长性的企业,同步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人才,构筑特色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瑞联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运营经理朱春妮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自贸港蓬勃发展的态势让她动了“归心”。

“大英山金融中心产业集群交通便利、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且引进多家双Q基金企业和内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也符合未来职业道路规划,去年底,我决定回到家乡。”朱春妮说,“回到家乡找到专业对口的平台,比留在北京、广州更有归属感。”

依托大英山金融中心产业集群这一核心载体,美兰区还成立了大英山人才工作站,配备了专职服务专员,为企业提供“全过程”人才政策咨询,推动人才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这种“产业引才、平台留才”的思路,贯穿美兰区人才工作始终。“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对接什么资源;人才擅长什么领域,我们就搭建什么平台。”美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靶向匹配”模式,让企业因人才而壮大、产业因人才而升级、城市因人才而更具活力。

目前,大英山金融中心产业集群已吸引300余家金融、类金融企业入驻,全球贸易之窗、互联网金融大厦、海南大厦、新海航大厦、国瑞大厦、华夏银行大厦等6栋楼宇共入驻企业1500余家,聚集各类人才1万余人。

美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产业发展,绘制人才需求图谱,精准对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靶向引进和培育人才,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引领区、打造“六个之城”贡献力量。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陈晓洁] [编辑:云梦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