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洋面孔”变身“多面手” “异乡客”也是“自家人”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0-14 11:04

海口擦亮国际人才志愿服务团品牌

“洋面孔”变身“多面手” “异乡客”也是“自家人”

在海口国际人才之家,外籍人才共同庆祝海口国际人才志愿服务团成立一周年。 记者 孙士杰 摄

在社区里与居民共话家常,在各类场合中担当“交流纽带”……2024年8月,由市科工信局主导创建、海口国际人才之家运营的海口国际人才志愿服务团成立。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人才变身“多面手”,参与社区治理、教育帮扶、文化交流等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志愿服务团已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80余场,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用实际行动为海口提升国际影响力、汇聚全球人才注入坚实力量。

外国友人体验制作月饼。 记者 孙士杰 摄

集结人才 打造专业志愿队伍

10月10日,走进海口国际人才之家,大厅宽敞明亮。一面醒目的主题墙上,优秀人才的面孔与故事依次呈现,四周陈列的各国工艺品与特色物件,仿佛在无声中展开一场跨文化对话,共同营造海口海纳百川的引才氛围,传递出这座城市的温度与胸怀。

在海口国际人才之家,市民纷纷前来参与英语角活动,跟随外籍人才学习英语。记者 孙士杰 摄

202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退休教授符积虎与妻子莫娜,被海南自贸港蓬勃发展的前景深深吸引,毅然来到海口扎根,“海口正全力加快建设自贸港核心引领区,到处都充满机遇。海口国际人才之家就像一座‘桥梁’,帮我们这些外籍人才快速适应这里的生活、融入这座城市。”

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符积虎多次开展主题讲座,为人才解读先进理念,积极参与社区英语公益教学、政务服务协助等活动。为进一步激发市民群众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符积虎与妻子一同走进社区,开办几十场“家门口的英语角”活动,通过英语童谣、故事会等方式,吸引一大批青少年积极练习口语。

来自尼泊尔的志愿者高美星是海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去年以来,她参加了多次志愿活动。“我很喜欢中国,也喜欢海口,参加志愿活动让我交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也了解到很多中国文化。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让我觉得非常开心。”高美星说,未来还会继续参加志愿活动,为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自加拿大的志愿者JAN在游历多国后,选择在海口定居。多年来,他已将海口视为第二故乡。超强台风“摩羯”过后,他第一时间加入灾后恢复队伍;他还定期参与爱心献血,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海口当地居民非常友善,对我们热情相待,我也想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JAN说。

在这个志愿服务团里,还有许多人才共同汇聚成“耀眼星光”。加拿大法律博士吴彤发挥法律专业优势,为青年创业者深度解读《新公司法》,助力本土企业提升法律风险防范能力,还有很多志愿者也各自在语言翻译、应急救灾、社区服务等领域发光发热。多元背景的成员们构成一个专业突出、文化交融的集体,为海口发展注入持续“国际力”。

创新形式 拓展多样服务场景

手握多样化专业技能,海口国际人才志愿服务团的成员们如同“多面手”般活跃在各个服务场景,用行动为海口发展添砖加瓦。

在海口市民游客中心,志愿者(右一)为外籍人士提供翻译服务。记者孙士杰 通讯员莫红桃 摄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外籍人士政务办理的需求日益增长,可语言不通、流程不熟等问题成了不少外籍人士办事路上的“拦路虎”。为破解这一难题,海口国际人才志愿服务团组织志愿者,不定期在海口市民游客中心的外国人工作综合服务窗口进行政务协助服务。

志愿者凭借熟练的双语能力,为外籍人士提供资料审核引导、拍照流程讲解、材料完善指导等服务。自2024年9月首批志愿者上岗至今,已累计服务外籍人士超500人次,帮助大家顺利完成工作许可申请、签证续签等政务事项,用专业与贴心解决外籍人士的办事难题。

来自加纳的创业者迈克深深感受到了这份温暖。“以前来办业务,最怕语言不通导致流程出错,每次都要折腾好久。现在有志愿者帮忙,不仅能清楚了解每一步该做什么,办理时间还比之前节省了一半,真的太贴心了。”说起志愿者的帮助,迈克连连称赞。

除了助力政务办理,志愿服务团还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符积虎向外国专家书屋捐赠《唐诗宋词英译本》等书籍,为在琼外籍人士搭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来自喀麦隆的艾美丽、来自菲律宾的沈月婵等志愿者设计制作外籍人才志愿服务登记表、国际人才交流活动方案,助力社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规范化开展。

志愿服务团打造的“闪耀之星”英语公益行,更是成为深受社区欢迎的品牌项目。志愿者分别走进海垦社区、盐灶大社区等地,为社区儿童带来丰富多彩的英语兴趣课程,累计服务儿童超200人次。“通过活动,我看到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渴望,希望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探索英语和世界的兴趣。”新加坡籍志愿者Mona说。

志愿服务团还建立志愿者积分制度,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长与贡献进行记录,定期开展优秀志愿者表彰活动,激励更多国际人才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人人愿参与、人人能奉献”的良好氛围。

在龙华区海垦街道垦家大院党群服务驿站内,外籍人才和孩子们互动游戏。记者 孙士杰 摄

优化生态 推动“流量”转为“留量”

既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为让外籍人才志愿者在海口安心生活、舒心发展,海口正用心搭建全方位的成长生态,用细致服务与温暖关怀,让每一位国际人才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10月8日下午3点,海口国际人才之家的外国专家书屋内气氛热烈,一场专为外籍人才打造的初级中文学习班正式开课。考虑到中文学习的实用性,导师结合日常用餐场景,介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常见中国菜肴的中文名称及发音,随后让大家自由练习基础对话。学员们积极交流,在实践中快速掌握生活化的中文表达。

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真正“融进来”,海口国际人才之家还从丰富业余生活入手,组建了一支特殊的足球队。队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身份各异,有刚入学的大学生、高校外籍教师,也有自主创业的企业家和在企业任职的技术骨干。他们因对足球的热爱聚在一起,在绿茵场上打破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迅速融为一体,挥洒着汗水,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欢乐和激情。

9月5日至7日,第五届琼港澳台青年足球邀请赛在海口的中国足球(南方)训练基地举行。海口国际人才足球队在经过激烈角逐后,最终荣获男子组亚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国际人才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进一步推动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的进程。”海口国际人才之家负责人皮进宇说。

在政策保障方面,海口市科工信局和海口市公安局不断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着力提升外国人服务管理水平,在全省率先实施聘用外国人单位和外国人信用等级评定机制,对聘用外国人单位和外国人开展信用等级评定,被列入红名单的聘用外国人单位和外国人办理业务可享受“绿色通道”“容缺后补审批”“信用承诺”“特事特办”等服务。

“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队伍规模,吸纳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国际人才,优化服务体系,开展更多专业化、精准化的志愿活动。”皮进宇介绍,随着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在即,越来越多国际人才选择扎根海口,志愿服务团将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志愿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

记者手记

让外籍人才在海口“发光发亮”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海口向全世界优秀人才发出“邀请函”,越来越多国际人才选择落户椰城。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不仅为城市注入活力,更在海口建设海南自贸港核心引领区和“六个之城”的进程中,汇聚成一道亮丽的开放风景线。

在这片热土上,海口国际人才志愿服务团正成为促进发展的独特力量。从社区服务到政务协助,从文化交流到教育帮扶,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志愿者,不仅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也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新视野、新机遇,让整座城市的“国际范”愈发浓郁。

国际人才为何青睐海口?答案在于坚实的“软环境”与“硬支撑”。一方面,海口持续优化人才服务、完善生活配套,以贴心政策营造宜居宜业的“软环境”;另一方面,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等制度优势,为货物、资金、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硬基础”。这种“软硬兼施”的综合优势,让外籍人才在此既能获得高效的政务服务,也能拥抱广阔的发展平台。

展望未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政策红利将加速释放,海口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作为省会城市,海口更应彰显担当,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构建开放生态,营造更具包容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环境。

唯有让国际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才能真正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让每一位追梦者都能在这片开放的热土上发光发亮、成就价值。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曾昭娴] [编辑:林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