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树影下,咖啡香气与市井烟火交织;老街深巷里,旧巷改造的文创街区与新兴建设的商业中心共振……在海口各居民社区,一种更加贴近生活、触手可及的经济形态正蓬勃生长,城市发展的新兴活力在其中悄然涌动。
10月14日,在位于琼山区湖城·星光匯街区的一家甜品店门前,不少周边居民在品夜宵、聊家常,享受惬意的休闲时光。记者 石中华 摄
消费是城市保持经济活力和韧性的重要基础。当前,海口通过老社区微改造、新社区配套提升、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一批批可看、可玩、可吃、可体验的店铺在各个社区“落地生根”。社区经济日益焕发蓬勃活力,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载体,城市发展成果正不断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
新潮小店“吹春风” 老街巷“逆龄生长”
斑驳砖墙焕新彩,蜿蜒小巷聚人气。漫步于海口的一个个老社区,人们会发现,许多昔日略显陈旧的老街巷正悄然“逆生长”:龙兴路咖啡醇香萦绕,滨海新村三角梅绽放,捕捞村新潮小店聚集……一批批新业态扎根、基础设施升级,在守住烟火气的同时,更激活了社区经济的新动能,成为城市基层经济活力提升的生动注脚。
龙兴路简约时尚的沿街商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消费娱乐、工作学习。记者 石中华 摄
10月12日,正值周末,步入龙华区龙兴路,午后的Matata咖啡店内座无虚席,年轻人们神情惬意、捧杯畅谈;一旁的“自由生长”花店门前,鲜花装饰的打卡区吸引许多人拍照打卡,笑容与鲜花共同构成了一道生动鲜活的风景线;而在“斑马院子”甜品店中,食客们围坐桌前分享甜点,不时举起手机记录……店铺内外的热闹相映成趣,浓厚又轻快的文艺氛围弥漫在街巷里。
这样的活泼场景与曾经的龙兴路截然不同。过去,该路段设施陈旧,时常有积水问题,商业氛围薄弱;改造升级后,道路重新铺设、新增雨水管道,近30盏新路灯点亮夜晚的巷道,墙面与建筑外立面同步翻新,环境的变化很快吸引了商业集聚——咖啡馆、花店、摄影工作室、手作工坊等业态陆续扎根,特色店铺林立的龙兴路,孕育出“传统韵味+现代时尚”的独特社区文化。
如今,这条老街不仅成为了年轻人喜爱的时尚地标,更让社区居民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以前喜欢去商场逛街,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喝咖啡、做手工,每逢周末就和朋友约在龙兴路,娱乐活动方便多了。”周边居民林逸感慨,改造后的龙兴路不仅更加整洁美丽,还增添了烟火气和消费活力,“在这里是越住越舒服了。”
同样因业态升级激活社区经济“一池春水”的,还有龙华区滨海新村、美兰区捕捞村等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街巷。咖啡店、甜品店、精酿馆、书店……随着城市发展,老街巷内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新潮范儿”门店,“老风味”与“新业态”的碰撞,让老街巷成为海口新晋的“Citywalk热门地”,也为社区消费注入了强劲动力。
“有空就爱和朋友来这里Citywalk,喝杯咖啡、挑本新书,花钱不多却很惬意。”10月14日下午,市民陈元笙在滨海新村和朋友一起逛街,“这条街满是海岛生活的烟火气,咖啡馆、书店、手作店挨得近,店里生意旺,街上也很热闹,这种氛围特别舒服。”
配套业态“来驻扎” 新社区“生活有品”
与老社区的“后天蜕变”不同,海口的新建社区正以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构建出日渐完善的商业配套。这些新社区从诞生之初就瞄准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致力于打造“家门口的品质生活”。
在琼山区红城湖畔,随着几年前一座座居民楼拔地而起,配套商业项目湖城·星光匯随之开业,各类新潮业态纷纷布局于此。
今年7月,魏斯理汉堡入驻湖城·星光匯,这家主打汉堡、意面的西式快餐,凭借其高性价比、品类多样的特点,在椰城消费者间引起“打卡”热潮,开业3个月以来人气有增无减,排队选餐的队伍常常排到店门外。
龙兴路简约时尚的沿街商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消费娱乐、工作学习。记者 杨鹤 摄
“我们家就住附近,这家的汉堡量大实惠,味道也好,孩子很爱吃。”家住湖城大境小区的市民孙远山告诉记者,他去年搬家到该小区,选择该小区的原因之一正是周边齐全的商业配套,今年以来,小区周边不仅入驻了多家美食餐厅,还有新超市开业,为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体验。
湖城·星光匯招商总监何健介绍,项目目前已有74个品牌入驻,涵盖餐饮、娱乐、超市、便利店、医美等业态,其中5家餐饮品牌被列入大众点评必吃榜,为项目带来丰富客流。日渐完善的商业配套,不仅满足了周边居民的休闲生活所需,更有效拉动区域商业能力提升。
走进位于海口西海岸的仁恒里·海棠公园购物中心,相比多数商圈的“大而全”,这里主打“小而美、美而精”的购物体验。作为住宅商业配套,这里不仅有火锅、快餐、茶饮等餐饮店面,还有超市、娱乐、健身、培训、数码等多元业态,基本满足了周边居民的基础生活需求。“这里就像一座‘高端版’的社区活动中心,平日里吃喝玩乐都能在家门口解决。”家住附近的市民吴樱子说。
10月14日,在湖城大境小区附近的超市内,周边居民正在选购水果。记者 石中华 摄
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海口江东新区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建设,各个社区的商业配套也在快速完善。今年9月,江东商城项目启动建设,将建设1栋商业综合体、1栋商务酒店,打造集购物消费、酒店住宿、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
另一边,与海口哈罗学校仅一路之隔的江东新区国际社区南片区已经启动招商,未来将以“生活配套与人才需求同频”为目标,引进高端住宅、休闲娱乐、酒店购物等项目,打造智能娱乐场馆、智能零售门店,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购物,全面打造智慧新城,不断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疏堵结合“软管理” 烟火气“文明便民”
10月14日晚,位于龙华区大同街道南大桥桥底的“桥下夜市”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升腾的热气裹着美食香味在夜色中散开,食客们在摊位前选购小吃美食,用餐区的桌椅坐得满满当当,保洁人员穿梭其间及时清理垃圾,现场热闹却井然有序,与过去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大同街道“疏堵结合”规范经营秩序的便民疏导点,“桥下夜市”于10月10日正式营业。“南大桥周边人流、车流较为密集,以前时有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随意摆摊等问题,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容易造成道路拥堵。”大同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桥下夜市”聚焦这一痛点,划定了800平方米专属经营区域,将分散摊贩纳入规范化管理,让城市“烟火气”与“文明味”并行。
在位于龙华区滨海新村的一家书店内,市民在挑选心仪的书籍。记者 石中华 摄
在龙华区金宇街道坡巷社区,同样有类似的便民疏导点,在留住“烟火气”的同时让城市环境更整洁。“以前在坡巷这边的‘马路市场’买菜虽方便,但是商贩都在路边摆摊,下班高峰期特别堵,骑车都得一点点挪。”市民王菁说,“有了便民疏导点后,商贩们可以在板房内卖水果、蔬菜,不仅路通畅了,我们买菜也更舒心了。”
海口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背后是政府部门的精心规划与政策支持。今年7月,商务部公示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评审结果,海口市入选。
围绕“以社区为核心步行一刻钟,享受便民齐全的生活服务”这一目标,海口在主城区各个社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社区商业建设,不断提升社区经济服务水平。当前,全市现状商业网点分析显示,餐饮服务、便民服务、功能服务、购物服务等设施各占比32%、15%、32%、21%,可基本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10月,《海口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出统筹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工作,将符合要求的项目纳入支持范围,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鼓励社区经济发展。
海口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扎实有序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强化多部门协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构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与居民满意度。
记者手记
让社区的商业脉搏更有温度
放眼椰城,社区经济业态渐丰、人气不断积聚。老街巷与文艺范儿小店相映成趣,小区周边商业配套成为市民聚餐聚会热门地点,公益夜市在喧嚣间升腾起市井烟火气……海口的商业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单核商圈”转向多点开花、层级丰富的社区商业网络,为城市经济动脉注入更多活跃而充满生机的涓涓细流。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海口社区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部分业态同质化显现,咖啡店、奶茶店扎堆,老社区的停车难问题制约着消费半径等。
从长远角度来看,特色化打造是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各社区应深挖在地文化元素,打造“仅此一家”的消费体验。与此同时,商家应寻求与居民、物业的多方共赢形式,如发动社区居民参与业态规划,为居民提供专属优惠,物业方可在租金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形成区域良性商业生态等。
在龙华区龙兴路的一处鲜花布景前,市民游客正在打卡拍照。记者 石中华 摄
热闹与喧嚣之外,我们需沉下心来思考:什么是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社区经济的独特价值,在于对市民居住环境周边的场景升级和价值再造。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与大型商业综合体相比,社区商铺的老板能叫出熟客的名字,知道他们的喜好,这种人情温度是标准化商业所欠缺的,因此,情绪价值成了发展社区经济的关键点。
社区经济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让城市发展的焦点回归到“人”的需求。当社区找到属于自己的更有温度和力度的商业“脉搏”,“小社区、大经济”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将成为每位市民可感可知的“生活品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