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5个多月的2025“海口杯”篮球联赛共有128支队伍、2048名球员参与,吸引约40.7万人次线下观赛,线上视频直播观众累计约50.3万人次。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2025“海口杯”篮球联赛吸引逾40万人次线下观赛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0-20 08:56

2025“海口杯”篮球联赛吸引逾40万人次线下观赛

在椰城,赴一场篮球之约

“在家门口就能看精彩的赛事,感受火热的体育氛围。太棒了。”10月16日晚,家住国贸片区的文书铭早早就来到了友谊·国贸城篮球场,在观众席坐定。当晚,2025“海口杯”篮球联赛冠军争夺战第三轮在这里激情开打,吸引大批市民游客现场观赛。

前不久,“海口杯”篮球联赛成功入选“2025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成为海口市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一组刚刚出炉的数据印证了这一成果——为期5个多月的2025“海口杯”篮球联赛共有128支队伍、2048名球员参与,吸引约40.7万人次线下观赛,线上视频直播观众累计约50.3万人次。

10月16日晚,在友谊·国贸城篮球场,2025“海口杯”篮球联赛冠军争夺战第三轮激情开打,吸引市民游客观赛。记者 杨鹤 摄

发掘本土篮球人才

今年的“海口杯”篮球联赛总计有2048名球员参与,其中既有球迷熟知的“老将”,也不乏刚刚崭露头角的“05后”学生球员。冠军队伍琼山区cx898队领队莫若琨告诉记者,球队中年纪最小的球员仅20岁。尽管刚刚组队一年,但该队已多次参加各类全国性赛事,“通过‘老带新’,球队里的多位‘00后’球员快速成长,球队的凝聚力也更强了。”

“比赛不单单让我们展示了自我,还让许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优秀球员走到了一起。”对秀英区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队队员李小涛而言,尽管遗憾摘银,但通过比赛收获了友谊、成长。

有着同样感触的还有秀英区美华荷泰酒店队领队金昊。他说:“越来越多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参与赛事,为大家搭建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长期致力于本土篮球事业发展的CUBA全明星球员官业佳欣喜地注意到,今年的赛事中,一批年轻的、优秀的球员走上了赛场,篮球的接力棒正在传递。“这些年轻的球员凭借超强的身体素质,在球场上大放异彩。他们的加入,为本土篮球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官业佳说。

海口市篮球协会副会长张万祥表示,未来将持续举办各类高水平篮球赛事,不断发掘和培养优秀篮球苗子,为本土队伍输送更多人才,“期待他们未来代表海口参加全国赛事,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推动“体育+”融合发展

“比赛不仅丰富了夜生活,也让我们认识了许多优秀的本土球员。”10月14日举行的季军争夺战中,市民胡先生带着年幼的儿子在观众席看得热血沸腾。

“海口杯”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赛事不仅吸引高水平球队参赛,还通过设置多样互动活动降低参与门槛,鼓励市民游客广泛加入。当企业职员与学生同场竞技,当退休老人为年轻球员喝彩,这项赛事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升华为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

2025“海口杯”篮球联赛以赛程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参与度高等特点,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深入推进“体育+”有机融合,是本届“海口杯”篮球联赛的亮点之一。为期5个多月的赛事走进友谊·国贸城、友谊·南海城、高兴里潮酷文化街区、华彩·海口湾广场等海口核心商圈,将篮球的活力注入城市消费场景,既推广了篮球文化,也为商圈带来显著人流与消费增长。

赛事期间,组委会还联合各大商圈同步推出消费券发放、幸运抽奖、主题互动等活动,进一步点燃市民游客参与热情,有效激活实体消费潜力。友谊·国贸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总决赛期间,该商场内多家餐厅排起长队,零售与休闲场馆的营业额也实现明显提升。

市旅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海口杯”篮球联赛影响力,让赛事成为连接全民健身、商圈活力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纽带。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梁冰] [编辑:杨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