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口以市120急救中心为依托,联动城乡急救站点,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活动,构建急救数字平台,加快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让急救的“点点星火”汇聚成一张闪耀的生命安全守护网。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15分钟急救圈“跑出”基层急救加速度 急救“星火”聚网 守护生命安全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0-21 10:23

建成26个院前急救网点,打造守护生命的“15分钟急救圈”;全市AED配置总量突破3100台,为社会急救提供硬件保障;开展常态化技能培训,让急救“星火”遍布城乡……近年来,海口以市120急救中心为依托,联动城乡急救站点,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活动,构建急救数字平台,加快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让急救的“点点星火”汇聚成一张闪耀的生命安全守护网。

增设急救点 缩短镇域患者等待时间

“这里有人突发胸痛,急需送医。”近日,美兰区大致坡镇一名男子胸痛剧烈、大汗淋漓,其家属立即拨通了120急救电话。约5分钟后,一辆救护车经调度从大致坡镇卫生院疾驰而至,将患者转运到海口市人民医院。

“救护车很快就到了,我们安心多了。”该患者家属感慨道,以前如果有人突发急病,等救护车的时间很长,让人焦躁难安。今年6月底,海口市人民医院大致坡急救站的建成启用,明显缩短了镇域患者等待救命的时间。

在海口市120急救中心,值班人员出诊前查看救护车上配置仪器的运行情况。记者 苏弼坤 摄

由于距离远,急救力量、急救站点不足等原因,乡镇曾是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中的“短板”。“过去由于缺乏本地急救力量,患者从发病到送达上级医院救治,途中耗时较长,有时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陈瑞娟看来,急救站点的前移,实现了“现场快速处置、途中持续监护、院内提前准备”的一体化救治模式。

急救站点前移至乡镇,是海口市推动专业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快构建“15分钟急救圈”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来,我市在城区建成了5个直属急救站,并依托13家急救网络医院设立了16个急救站点。海口市120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李丽萍介绍,去年,海口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4分钟以内。

同时,针对乡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长、服务半径大、效率不高等问题,我市加快推进乡镇急救站点的建设。从2024年至今,我市依托各镇卫生院,已建成琼山区云龙镇、三门坡镇、龙华区龙泉镇、秀英区东山镇、美兰区大致坡镇等5个急救站点。“乡镇急救站点的投用,有效缩短了镇域急救反应时间。”李丽萍表示,如今经调度,救护车从急救站点驶离出诊的时间可控制在3分钟以内。下一步,我市计划再建设3个乡镇急救站点,今后乡镇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也将缩短至15分钟以内。

加强技能培训 夯实院前急救群众基础

10月18日上午,万绿园急救安全屋内,一场常态化急救培训正在进行。海口市120急救培训志愿者现场为群众讲解了创伤包扎、心肺复苏术、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技巧等急救知识,并手把手指导学员开展实操训练。“急救培训非常有意义,掌握了急救知识,遇到意外就不会手足无措了。”市民陈丹在完成应急救护培训实践后说道。

在海口,一场场应急救护培训,为推动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夯实了群众基础。

10月2日傍晚,琼山区急救志愿者陈菜芳在临高县加来农场遇到一位突发晕厥的老人。当她发现老人已经出现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的状况时,并没有慌张,而是第一时间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同时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陈菜芳的一系列操作为老人争取到宝贵的急救时间,“我很庆幸学了急救知识,能在这种危急时刻利用所学帮助他人。”她说。

在万绿园急救安全屋内,工作人员展示海口市内AED设备分布图。记者 苏弼坤 摄

近年来,我市依托市120急救中心专业平台,持续推进校园急救安全屋、公园急救安全屋等急救培训场地建设,为群众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构筑起阵地。同时,还以急救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商场、进农村的“六进”活动为核心抓手,织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急救培训网络。

市红十字会在全市设置了18个红十字应急救护安全屋,方便市民就近学习急救技能;组建“救在身边”志愿服务队,在公园、广场、景区等人群密集的场所,通过开展“急救地摊”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推动实现“人人学急救”。

完善数字平台 线上发力普及全民急救

如今,走进海口的商场、酒店等场所,时常可以看到橙色的AED装置,这抹醒目的“阳光橙”为市民游客带来满满的安全感。“今年全市新增了1300台AED,总量已突破3100台。”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市AED设备投放网络点位涵盖机场、火车站、码头、大型商场、公园、体育馆等人员较密集场所,覆盖了各类人群,为全市社会急救网络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为了让“救命的设备”可以被有效使用,近年来,我市积极建设急救数字平台,通过开发AED远程管理系统,逐步完善“海口市AED网络地图”,让群众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实时“一键查找”距离最近的AED设备。“目前,AED查询地图已经实现了与市120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的互联互通。”市120急救中心培训科科长吴秋林告诉记者,调度员可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市民查找、使用附近的AED设备,提高了社会急救响应速度和救援成功率。

急救培训导师对来自省内外的医护人员开展急救技能培训。记者 苏弼坤 摄

此外,我市依托“海南急救培训”新媒体平台建立“线上课堂”,持续完善“互联网+社会智能急救”模式。

10月18日下午,市民黄丽通过“海南急救培训”微信公众号搜索线上课程,学习伤口初步处理技术。在该微信公众号首页,实时显示着培训场次、培训人数、发证数量等信息。点击急救视频,可自行学习各类急救知识,完成学习后,还可申请参加理论考试并获取培训证书。“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学习急救知识,非常方便。”黄丽说。

“急救数字平台的建设,打破了急救培训的时间、空间壁垒,让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学急救’,同时也能在紧急情况下参照急救视频,实现自救或救人。”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通基层急救“最后一公里”,关乎危重急症患者的生命安全,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推进乡镇急救站点的建设,不断丰富急救培训内涵,让急救的“点点星火”汇聚成网,守护更多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记者手记

让生命“绿色通道”更畅通

从商场、酒店等场所的AED配备,到公园、学校的急救安全屋建设,再到街头巷尾的“急救地摊”,截至目前,海口市已建成26个院前急救网点。构建“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的举措,反映出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关注。

生命至上。近年来,海口加大对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的投入,通过增加乡镇急救站点建设、增配急救设备、建设急救数字平台等举措,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在位于龙岐社区的红十字急救安全屋内,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急救物资。记者 苏弼坤 摄

城市有温度,群众的幸福才有“厚度”。在海口,越来越多群众积极参加急救培训,在他人需要时主动站出来伸出援手。点点滴滴暖人心,不仅增加了市民群众的幸福感,也折射出城市温度的“热岛效应”。

急救,是生命的“绿色通道”,如何让这条通道畅行无阻,是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职能部门应持续推进乡镇急救站点建设,加大对基层专业急救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在政策上确保人才留得住。

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还应加大对农村区域群众的急救培训力度,通过深入实地的宣传、培训,以及建立基层急救志愿服务队伍等方式,让更多的“星星之火”落在群众身边,从而织密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赵汶] [编辑:谢昀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