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渔船请按要求回港避风,人员及时上岸,注意安全……”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即将影响我省,10月20日中午,海口市龙华区督促渔船回港避风和转移上岸工作,目前全区已督促30余艘各类渔船回港避风。
金贸街道工作人员正在劝导渔民离船上岸。
与此同时,在龙华区应急指挥部,工作人员紧盯大屏幕,了解台风的实时走向。“南渡江沿岸龙泉镇新江、五一、民丰、美仁坡4个村委会的8个自然村属于易涝区域,根据应急响应情况和台风发展提前组织人员做好转移准备。”转移排查台账上,早已标注出全区危房、板房、简易房等基本情况。
这是龙华区以“防风险、保安全”为核心,扎实推进台风防范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防台风复盘工作,龙华区摸索出了精准排查、科学施策、机制强化三维发力,正把防台风的“安全防线”筑得更实、更密。
01
精准排查:“一表一台账”摸清风险底数
面对台风防御的严峻形势,龙华区第一时间成立台风防范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把“底数清、情况明”作为防台第一步。不同于以往的“粗放式排查”,龙华区精心设计了包含“房屋类型、居住人数、风险等级、联系人”等多项核心内容的统计表格,在全区建立统一工作台账,让每一处风险点都有“专属档案”。
“我们要求工作人员逐户上门核验,不能漏一户、少一人。”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各镇街联合住建、民政等部门开展拉网式排查时,不仅要记录房屋是否为危房、瓦房、简易房等“四房一低洼”类型,还要细致询问居民是否有基础病、是否需要特殊帮扶。
台风前,龙泉镇工作人员上门排查,为后续人员转移提供精准依据。
此前,在龙桥镇挺丰村,排查队发现一间简易房里住着3名外来务工人员,立即在台账上标注“中风险”,并提前登记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为后续转移做好准备。
在此基础上,龙华区进一步细化风险分类:将“四房一低洼”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其中危房又明确为C级、D级、未定级三类,为后续人员转移提供精准依据。
02
科学施策:“分级响应+多元安置”守住安全底线
“在接到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后,区防安委会迅速启动防汛防风三级应急响应,要求优先转移居住在危房等高风险区域的群众!”10月4日中午,龙华区应急指挥中心的指令通过工作群快速传达至各街镇。
围绕“科学转移、妥善安置”的目标,龙华区建立了与预警级别挂钩的分级响应机制——蓝色预警转移高风险住户,黄色预警扩展至中风险区域,橙色、红色预警则实现危险区域“应转尽转”。
中山街道是龙华区老城区集中地,不少居民住在低洼地带的老旧房屋里。台风“麦德姆”预警发布后,街道干部与网格员组成 “移动排查队”,逐门逐户劝导危房居民,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实行“一对一”帮扶转移。
“一开始我还不想走,觉得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没事。”居民王大爷回忆,工作人员不仅耐心讲解台风危害,还帮他把家里的冰箱、电视等贵重物品搬到高处,“安置点就在附近,有热水、方便面,还有医生值班,比家里还安心。”
为了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龙华区还提供了多元化安置方案:除了社区文化站、学校等集中安置点,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安排工作人员“一对一”护送回家中安全房间;对有亲友在安全区域的居民,协助他们投靠亲友,并做好信息登记。
为保障危房、低洼易涝区等危险区域群众安全,龙华区开放11个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涵盖学校、体育馆、政府办公楼等类型。
“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让群众‘转得出’,还要‘住得好’。”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说,每次台风来临前,他们都会提前储备矿泉水、方便面、棉被等物资,确保安置点基本生活需求有保障。
03
机制强化:“24小时值守+部门联动”织密应急网络
市政部门做好城市内涝处置、应急部门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住建部门做好建筑工地防风安全巡查加固……10月20日晚,为防御第24号台风“风神”,龙华区统筹推进风险隐患排查、应急保障预置等准备工作。
龙华区明确了应急、住建、民政、城管等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日报告、零报告”信息报送制度,确保风险信息及时传递。同时,全区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从区领导到街镇工作人员,再到社区网格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以前遇到台风,各部门有时会‘各管一摊’,现在通过机制整合,力量更集中了。”区应急管理局负责人举例说,在“麦德姆”防御期间,城管部门负责清理路边的广告牌、树枝,住建部门负责检查危房,民政部门负责安置点保障,各部门信息共享、行动同步,“比如我们发现某条路段有积水隐患,城管部门能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疏通排水口,避免积水影响居民出行。”
10月5日下午,龙华区滨海街道盐灶二社区第一时间清理下灶街倒塌的树枝,保障道路通畅。
如今,台风防范已成为龙华区保障群众安全的“常态化功课”。下一步,龙华区还将继续完善应急预案,增加应急演练频次,同时通过社区讲座、入户宣传等方式,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让“平安龙华”的基石更加牢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