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膝盖一到冬天,简直比天气预报还灵!冷风还没吹进来,它就先疼得不行了!” 海南刚降温没几天,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门诊就迎来了65岁的张阿姨。她揉着膝盖,眉头紧皱,“夏天还能跳广场舞,这才降温几天,走两步都费劲,买菜都得老伴陪着。”
其实,每到秋冬交替、气温骤降时,关节外科门诊就会迎来 “膝痛潮”,像张阿姨这样的患者占了多数。膝骨关节炎堪称中老年人的“头号关节杀手”,冬季发作更频繁。
难道腿疼真由“冻”引发?今天,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主任贾丙申,为大家揭开冬季膝痛秘密,传授精准护膝指南,让膝盖安稳过冬。
为啥冬天一到,膝盖就先“罢工”?
不少患者疑惑:“为啥膝盖一冷就疼?”冬季膝骨关节炎发作,源于以下3个关键因素:
1、血管收缩:关节“营养通道”受阻
膝关节周围皮下脂肪少、血管稀疏。气温下降,其周围小血管收缩,关节血液供应减少超30%,致局部供血、供氧不足而疼痛。同时,骨关节炎磨损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低温使周围血管收缩,炎性因子聚集,疼痛加剧。
2、肌肉“偷懒”:关节“保护罩”松弛
膝关节稳定靠周围肌肉,尤其股四头肌。低温使肌肉僵硬、力量减弱,对膝关节支撑力下降,关节面受力不均,磨损软骨相互摩擦致痛。而且,冬天人懒不动,肌肉更弱,陷入“疼→不动→肌肉萎缩→更疼”循环。
3、环境潮湿:炎症“催化剂”来袭
冬季湿冷,潮湿让关节神经末梢敏感,轻微炎症被放大。天冷刺激滑膜,滑液分泌减少,关节摩擦增大,从休息到活动时,膝关节干涩、酸胀感明显。低温还降低神经末梢对疼痛的感知阈值,轻微刺激也易引发疼痛。
冬季护膝“避坑指南”
1、保暖要“精准”:并非越厚越好,3个部位重点呵护
保暖是冬季护膝关键,采用“分层防护+重点覆盖”。选保暖且不勒的衣物,穿厚袜护脚踝,着长款外套护大腿前侧,因这两处血液循环影响膝关节温度。
2、运动要“对症”:“3宜2忌”运动原则要牢记
①宜做的3类运动:游泳(水温不低于28℃)、骑自行车(车座调至脚踩踏板膝盖微屈)、走路(选平坦路,穿气垫运动鞋,每次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且减轻膝盖压力;练股四头肌,推荐 “直腿抬高”,平躺在床上,抬腿至30°,保持10秒后放下,每组15次,每天3组,提升膝盖稳定性;坐椅子上,缓慢屈伸膝盖,以不疼为限,每次10分钟,每2次,防关节僵硬。
②忌做的2类运动:爬山、爬楼梯、深蹲、跳绳等负重冲击类运动,会加重软骨磨损;突然起身、快跑、搬重物等突然发力类运动,易致关节“错位受力”,诱发急性炎症。
饮食要精准,这些才是关节“营养品”
“喝骨头汤补钙护膝”是误区,骨头汤多是脂肪,钙含量不如牛奶。关节真正需要的是:
1、蛋白质:软骨和肌肉“原材料”,每天1个鸡蛋、1杯牛奶、2两瘦肉(鸡胸肉、鱼肉佳),老人可把肉剁成肉末煮粥。
2、钙+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减轻膝盖负担。钙选牛奶、豆制品、芝麻酱;每天10点前晒20分钟太阳(不隔玻璃)补维生素D。
3、Omega-3脂肪酸:减轻关节炎症,每周吃2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每次2两。
4、膳食纤维:控制体重护膝,多吃芹菜、燕麦、苹果等膳食纤维丰富食物。
这4个“信号”一出现,请就医!
别把膝盖疼不当回事,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赶紧就医:
1、疼痛“升级”:从“走路疼”到“休息也疼”,甚至半夜疼醒,止痛药无效,炎症严重。
2、膝盖“肿成馒头”:按压膝盖内侧有凹陷或感觉里面“有水晃”,是关节积液,不及时处理损伤软骨。
3、关节“卡壳”:走路时膝盖突然动不了,晃一晃才恢复,还伴有“咔咔”响,可能是软骨碎片或游离体卡住关节。
4、腿“变歪”:膝盖向内扣(O型腿加重)或向外撇(X型腿加重),是关节变形信号,拖延可能需手术。
护膝不是“老人才做的事”
如今不少年轻人冬天也膝盖疼,穿露脚踝裤子、喝冰奶茶、久坐不动,都在提前“消耗”膝关节。膝骨关节炎是“长期磨损+冬季诱发”的结果。无论老少,这个冬天都要护好膝盖:穿暖别冻着,少久坐多运动,吃对营养。膝盖疼别硬撑,及时到关节外科就诊。
愿大家这个冬天膝盖温暖,走路稳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