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非遗传承人袁洁(左二)手把手指导学员学习东山草编技艺。记者 石中华 摄
“这里要压三股、绕两圈,编出来的纹路才紧实耐用。”近日,刚入选海南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袁洁,在个人工作室中手把手指导学员学习东山草编技艺。指尖翻飞间,普通灯芯草渐渐勾勒出收纳篮的雏形。
这样的教学场景,正是秀英区以“党建+人才+非遗”模式推动技艺传承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秀英区依托乡村特色技能大师工作室、非遗工坊等平台,通过“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机制,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守住文化根脉,更激活产业活力,助力经济提质升级。
建队伍强根基 助力非遗传承
“以前就觉得草编是老人的手艺,没想到现在能编出包包、收纳篮,还能赚钱。”在袁洁工作室里,学员陈爱容一边展示刚完成的草编挂饰,一边笑着说。
如今,这个由袁洁创办的工作室,已成为秀英区非遗人才培育的“主阵地”。
为筑牢传承根基,秀英区委人才发展局、区旅文局、区教育局联动组建工作组,深入东山、石山等乡镇“寻艺”,摸清非遗技艺“家底”,并建立包含14名代表性传承人、46名技艺持有者的动态人才库。
“我们深度挖掘,寻根探脉,理清全区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才底数,建立非遗传承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扎实推进项目取得实效,建成全省首个‘草编人才工作站’‘剪纸人才工作站’。”秀英区委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秀英区有海南麒麟舞、东山草编、石山民歌、秀英剪纸、美孝雕刻等非遗保护项目共5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2项,主要分布于东山、石山、永兴等乡镇,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名,掌握草编、剪纸技艺的共46人。
促融合谋发展 激活经济活力
为激活非遗草编的传承活力与产业价值,2023年,秀英区在东山镇建起“草编人才工作站”的同时,还成立了非遗草编党支部,联动工坊周边9个党支部组建“乡村振兴党建联盟”,推行“传承人+工坊+基地+农户”模式。
目前,该工作站为村民提供的技能培训平台,已经累计带动就业100余人。不少村民成为合格的编织技师,掌握5大门类、30多种草编制品的制作,月均收入超4000元,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变。
除了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秀英区还精心策划非遗项目展示、非遗主题节目展演、非遗特色产品展销等活动,产品通过消博会远销国内外。该区还推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等系列活动,吸引市民游客达百万人次参与,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秀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持续开展东山草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同时,该区将发挥东山草编传统技艺类资源优势,结合旅文资源,深化“非遗+研学”“非遗+景区”“非遗+文创”等模式,让非遗技艺在一个个传艺、生产、展示的现场中,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