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活跃着高校师生的科研身影,宁静的古村里涌现出网红“村咖”,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走向海外市场……如今的海口乡村,正迎来一批批带着新思维、新技术的年轻人,他们跳出传统发展框架,以科技赋能农业、以产业带动增收,用多元实践打破乡村发展的边界,用多元创意“爆改”乡村,让乡土大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绘就出一幅“人才归乡、产业兴乡、生态美乡”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带着新思维新技术的年轻人扎根海口农村 他们用青春力量重塑乡土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1-03 10:57

带着新思维新技术的年轻人扎根海口农村

他们用青春力量重塑乡土

79df85ccf4ea66a4a5177fa04c2c8ff1_17aafa6db6b63243b70aafb4da8d1dfb.jpg

青年创业者、高校学子在龙华区动漫产业园内参观。记者 康登淋 摄

田间地头活跃着高校师生的科研身影,宁静的古村里涌现出网红“村咖”,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走向海外市场……如今的海口乡村,正迎来一批批带着新思维、新技术的年轻人,他们跳出传统发展框架,以科技赋能农业、以产业带动增收,用多元实践打破乡村发展的边界,用多元创意“爆改”乡村,让乡土大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绘就出一幅“人才归乡、产业兴乡、生态美乡”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高校师生驻田间 科技赋能农村发展

近日,在海南琼山胡椒科技小院,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从发带着研究生,在大坡胡椒生产一线搞科研。“我们目前正在探索大坡鲜胡椒的脱皮技术,可以让胡椒品质更好,提升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农户收入。”李从发告诉记者。

何为科技小院?其具有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社会服务和农业人才培养三重功能,以科学技术为纽带,构建了“科协领导、院校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常驻、多方支持”的创新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农村科普、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三农”工作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借助科技小院这一平台,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科技小院让我们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广阔农田放开手脚施展才干。”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三学生李炎松正跟随李从发教授进行鲜胡椒脱皮技术等研究,他希望未来深耕农业领域,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为保障科技小院的日常运行,海南琼山胡椒科技小院入驻了海南省印象大坡实业有限公司,搭建起“高校+企业+农户”的联动桥梁。该公司总经理何敦富说:“通过‘政府+企业+科研师生’的模式,一方面助力公司提高技术水平,一方面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实践平台,大家共同带动村民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作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载体,科技小院在海口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科技小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让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助力课题研究落地生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三学生武晓烁告诉记者,今年初,他加入了海南美兰演丰农体文旅科技小院,主要聚焦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创新研学方式,挖掘红色资源,融入体育元素,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演丰有很多处红色旅游景点,我们依托演丰东瑶耕读农庄,推出红色旅游路线,串联起多个景点,通过徒步、健康跑、定向类赛事等运动形式,将红色旅游景点从静态参观转化为动态互动,让革命历史成为可感可知的切身体验。”武晓烁说,希望通过该项目,增强小朋友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让其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新引擎,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记者从省科协获悉,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小院136家,其中获批复的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达到97家,初步实现对全省农村特色产业的有效覆盖。

1075c1ae34b19c02bd0ec1f906a9bf71_309363b1a673551dbea22360430e1f8b.jpg

龙华区遵谭镇龙合村黄灯笼辣椒种植基地,农户在分拣黄灯笼辣椒。记者 康登淋 摄

青年创客改古村 打造乡村文旅新IP

从市区驱车一个小时,前往美兰区曲口渡口的码头边,一间别致又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屋映入眼帘。这是由废弃的老码头驿站改建而成。伴着落日余晖和凉爽海风,咖啡屋主理人刘森泽和顾客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闲聊,屋里散发出浓郁的咖啡香。咖啡屋已成为乡村文旅新IP。

“去年第一次来曲口渡口游玩时,便喜欢上这里的松弛感,萌生出想要在此扎根的想法。”刘森泽告诉记者。说干就干,短短一个月时间,他租好场地,确定好经营业态,“老码头咖啡屋”就此诞生。

咖啡屋的运营,不仅让刘森泽实现了创业梦想,更给村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前村里没什么年轻人,游客也不多,现在大家没事就来咖啡屋坐坐,每逢节假日,也有不少游客过来休闲放松,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了。”村民们纷纷表达对老码头咖啡的喜爱与支持。

“如今,‘村咖’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解决资源变现难题,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刘森泽说。

在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另一座老建筑也在年轻人的手中焕发新生。近日记者走进荣山寮村的长屋46号,主理人夏至正带着山城重庆的爽朗与热情,忙着迎接全国各地的游客,大家三五成群围坐一起,品着香醇的咖啡,畅聊着生活趣事,一派惬意闲适。

夏至是一名“90后”,她在村里打造了一个买手空间,汇聚各地特色商品,既有海南本地的精美手工艺品,也有来自其他地区的创意文创产品,每一件商品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在她的悉心打理下,这座有着五六十年历史的老屋重焕生机,成为游客们热捧的打卡地。

在龙华区昌学村,乡村文旅的发展则有着不同的打开方式。近年来借助自贸港建设的契机,这里已吸引一批批动漫青年人才来此扎根,曾经沉寂的羊山古村如今已蝶变为龙华动漫产业园、国漫出海的重要创作基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动漫企业落户,常年空置的民宅得到有效利用,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龙华区龙桥镇挺丰村党总支部组织委员、昌学物业公司总经理林美良本身也是一名“90后”,作为土生土长的昌学人,她既懂村民的需求,又能快速对接年轻创客的想法,成为连接“老村落”与“新产业”的关键纽带。“看着老村变热闹、村民得实惠,觉得自己的价值也真正落地了。”林美良说。

对于乡村的赋能和发展,这群年轻人没有通过“大拆大建”破坏乡村肌理,更多是以“微改造”留住乡愁、注入新意,让老村落既保留“乡土味”,又多了“青春潮”,处处透着乡土与文艺交融的气息,成为不少市民游客新的旅游目的地。

557412b583bdc729e5e807a812406910_3a99b964ce1b76e7644f884218f77138.jpg

在美兰区曲口渡口码头边,咖啡屋成为乡村文旅新IP。记者 杨鹤 摄

“归雁”返乡成“头雁” 产业引领村民共富

“今年夏天,我通过新媒体平台双语推介,带动果园销售荔枝超4000斤。”提及今年的收获,秀英区永兴镇建群村的“90后”返乡青年吴宇燕满脸笑意。

记者了解到,自2023年起,吴宇燕已持续制作并发布中英双语短视频200余条,其内容在海外社交平台获得广泛传播,显著提升了“火山荔枝”在国际市场的品牌认知度。这种新型传播方式,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征途中,离不开优秀青年人才的“归巢”,他们带着新视野、新观念、新技能回归乡土大地,为广袤乡村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龙华区遵谭镇的钟步庚,就是其中一员。

“看到村民因缺乏市场经验,出产的农产品销路不畅,我就想帮大家找出路。”作为从遵谭镇走出去又回来的“归雁”,钟步庚在农业行业工作几年后,选择返乡创业,带动当地村民发展黄灯笼辣椒种植业,蹚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

过去,遵谭镇龙合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增收路子窄。2021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钟步庚利用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资源,采用“村集体公司+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引进黄灯笼辣椒种植业,并与热科院合作改良出适配当地土壤、气候的品种,有效提升亩产量。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村民有了稳定销路,又能在育苗、分拣等环节实现就近就业,共享产业红利。

眼下正值辣椒育苗期,钟步庚团队忙着检查苗情、调控光照,为11月中旬移栽做准备。谈及未来,他计划双轨推进:一方面引导村民生产辣椒酱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借电商直播打响“遵谭火山辣椒”品牌;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建设加工厂,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推动辣椒出口,朝着“种得好、卖得好、赚得稳”的目标加速迈进。

从科技赋能到村落焕新,从人才引领到产业振兴,这些年轻人正用实际行动重塑乡村的未来。他们用实践证明,乡村不仅是宜居宜业的家园,更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舞台。未来,海口将持续推动青年人入乡、留乡、兴乡,让乡村焕发更强劲的活力,让青春与乡土迸发出更绚烂的火花。

7b3a9b8bb4828da66e6434a4a1e5d689_4b2e87e47719c5efb20a48fb7b8b347c.jpg

海南胜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主管余笑笑(右), 在生物组培研发中心介绍石斛苗组培技术。记者 康登淋 摄

记者手记

让年轻人建功乡村广阔天地

□记者 陈晓洁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责任,更是一方让青春绽放的理想舞台。行走在海口的乡村土地上,无论是码头边的网红“村咖”,还是火山脚下的双语推介,抑或是古村里的动漫工作室,处处都能感受到年轻群体带来的创业热情,以及他们用创意为乡土注入的新鲜活力,青春力量让乡村发展有了更多可能。

从“走出乡村”到“回归乡土”,当代年轻人的选择背后,折射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迁。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而是引入多方力量和多元业态,拓展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把村落打造成市民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如何让年轻人愿意回归乡村的同时,持续扎根乡村,实现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在创业支持、生活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系统保障,真正让乡村成为青年安心奋斗、施展才华的沃土。同时,积极总结宣传优秀青年人才的成功典范,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和榜样模范作用,激励更多年轻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陈晓洁 陈丽园 李欣 陈歆卓] [编辑:云梦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