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荣山寮村年轻人自发成立的寮青造浪小组,以本村人的优势发动乡亲参与清理海洋垃圾。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原创>

海口荣山寮村:碧海蓝天下,他们为家乡“净滩”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1-06 17:20

海口网11月6日消息(记者王誉霖 特约记者陈创淼 通讯员蔡翔任)海风裹挟着咸腥气,11月5日11时许,56岁的荣山寮村村民王雨章与同伴的渔船缓缓靠岸。一边是金灿灿的黄花鱼,另一边则是装满了塑料瓶、泡沫碎块的网兜,两人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看似矛盾的“收获,正是荣山寮渔村悄然变革的见证。

王雨章和同伴正带着“收获缓缓靠岸。(秀英区供图)

“这个季节,受洋流影响,海里的垃圾更多了。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智渔中心”)荣山寮办事处负责人肖倩站在岸边介绍。在她身后,王雨章正将网兜交给儿子王继和——寮青造浪小组的负责人。在标有“海洋垃圾存放点的立牌前,这些垃圾将被称重后交由环卫公司专业处理,完成“收集—运输—处理的闭环。

渔民将一兜兜垃圾放在存放点。(秀英区供图)

这场行动的推动者之一,是由荣山寮村年轻人自发成立的寮青造浪小组。小组由5名核心成员、10多名支持成员组成,在智渔中心的启发下,于今年9月正式成立。事实上,在成立之前,小组成员们就在智渔中心的主导下,以村民身份积极参与以护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包括今年4月份智渔中心发起的“垃圾不落海,打捞带回港”行动等。

小组成员在捡拾岸边的垃圾。(秀英区供图)

“这是我从小到大的家,看着它发展越来越迅速,我们亦喜亦忧。”王继和说,近年来荣山寮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为村庄带来新活力的同时,频繁的商业活动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生活垃圾。受智渔中心启发,村里的年轻人决心变被动为主动,成立公益小组,以本村人的优势发动乡亲参与清理海洋垃圾。

“渔网网住了渔获,也网住了垃圾。过去,大家总是在挑拣渔获时顺手把垃圾丢回海里,我们号召大家改变习惯,顺手把垃圾带回来。”王继和说,在智渔中心的指导下,小组为每位渔民都发放了可反复使用的网兜。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许多渔民不理解其必要性,也不愿意为此多花时间。村党支部的干部们就又出面来劝说,争取更多渔民的理解。同时,为了推动改变,小组还建立了激励机制:按垃圾回收量排名表彰,授予“护海先锋”称号;在“荣山寮护海行动”微信群里,每日发布“海洋垃圾上岸资讯”;今年重阳节时,小组还以参与渔民的名义为村中老人送去慰问品。

在“荣山寮护海行动微信群里,每日发布“海洋垃圾上岸资讯。(受访者供图)

如今,在护海先锋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渔民主动加入,渔民也养成了带回海漂垃圾的习惯。据统计,自9月1日以来,约20名渔民共带回1219斤海洋垃圾,算上岸边垃圾更是达到4000斤。

更深远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受“Dǔn寮渔文化体验周”启发,这群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家乡文化的价值。于是,他们主动组织北港岛考察,围绕文化导览、生态赶海等研学产品及青年创业运营模式与其他渔村青年进行交流。“未来,我们期待联合更多渔民,共同推动本地渔旅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共同激发家乡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活力。”王继和说。

59岁的林秀珍是最早参与活动的渔民之一,“把垃圾清理掉,鱼才会更多,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林秀珍一边补网一边说。在她手中,渔网破了又补,循环往复;在她身后,一个渔村的新故事,正在碧海蓝天下徐徐展开。一群年轻人正将守护家园的责任,一网一网地捞起,收获属于家乡的美好未来

重阳节时,小组以参与渔民的名义为村中老人送去慰问品。(受访者供图)

[来源:海口网] [作者:王誉霖 特约记者陈创淼 通讯员蔡翔任] [编辑:杨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