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第二课堂”自2020年以来,“第二课堂”共开展996期,惠及困境儿童6540人次。
 
海口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都市>

海口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第二课堂”惠及困境儿童超6500人次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25-11-25 10:14

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第二课堂”惠及困境儿童超6500人次

一堂课安放童心 八方爱托举未来

绘画、手工、竖笛、非洲鼓……11月22日9时,在海口市未保中心大楼,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第二课堂”如期开课。来自各区的60余名困境儿童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艺术课程。作为面对困境儿童开设的公益课程,自2020年以来,“第二课堂”共开展996期,惠及困境儿童6540人次。

11月22日,在海口市未保中心大楼,老师在“第二课堂”上引导孩子们体验非洲鼓。记者 苏弼坤 摄

困境儿童安心向学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在“第二课堂”的绘画班中,美术老师羊后彩向孩子们介绍了小雪节气的历史和意义,随后指导孩子们在美术本上围绕小雪节气作画。6岁的小朋友睿睿认真聆听完讲解后,立即动笔开始画画。窗外,他的母亲唐女士看着孩子埋头作画的侧脸,一脸欣慰。

“这样的公益课程缓解了我们的经济压力,也给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孩子能安心学习。”唐女士告诉记者,海口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开设“第二课堂”后,她每个周末都坚持把孩子送来上课。

11月22日,在“第二课堂”的手工课上,志愿者陪同孩子们一起进行手工制作。记者 苏弼坤 摄

“第二课堂”中,除家境困难儿童外,还有许多是自身困境儿童,需要父母陪伴上课。在手工课上,8岁的儿童楷楷就是其中之一。

“把这个长方形贴在角落。”长桌前,楷楷的母亲张女士将剪好的房子剪纸交给他,并为他指定了粘贴位置,楷楷闻言冲妈妈甜甜一笑,立即行动起来。

因发育迟缓,楷楷无法正常入学。因此张女士多年来坚持带孩子参加各种公益课堂,希望引导孩子加强与他人的沟通。“‘第二课堂’课程很丰富,孩子特别喜欢手工课和非洲鼓课,每次来都很积极、很开心。”她说。

据了解,“第二课堂”是海口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社工组织共同开展的系列公益兴趣课堂活动,主题涵盖人类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未成年人感兴趣的课外知识。课程包括绘画、手工、演讲与口才、吉他等,让孩子在学校教学之外,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各界携手关爱帮扶

在“第二课堂”,困境儿童是学习的主角,授课教师和志愿者,则成为课程开设的重要支撑。

海口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陈妙甜介绍,“第二课堂”采用“未保中心+社工机构+志愿者”授课模式,联动海口市新时代社会治理研究院、海南省友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海南大学志愿团队、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志愿团队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让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未成年人的关爱帮扶工作中来。

“我从2020年就来这里担任手工老师了,在这里工作很有成就感。”手工课教师陈小燕称,她曾是一名幼师,5年前成为“第二课堂”的首批教师。在这里,她欣喜地见证了许多困境儿童的成长,也欣慰于不少困境儿童逐步走出困境。

“第二课堂”还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前来开展课堂志愿服务。来自海南工商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谢华健和王彦凌就乐在其中。

“一年前,学长带我来参加课堂志愿服务活动,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童真,觉得非常快乐,就坚持了下来。”谢华健告诉记者,“第二课堂”上一个个可爱的孩子还“萌翻”了他的同学王彦凌,促使其加入了这支志愿服务队伍。

“我一开始到这里参加志愿活动时,认识了一个小女孩,非常可爱,也很聪明,我特别喜欢她,所以之后就坚持来做志愿者了。”王彦凌说,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真善美,也更珍惜参与“第二课堂”志愿服务的机会。

“‘第二课堂’主要针对全市的困境儿童,我们会定期进行摸排,向孩子父母介绍课程设置,引导孩子参与课程。”陈妙甜说,该中心将持续聚焦困境儿童的需求,开设更多艺术课程,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赵汶] [编辑:杨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