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汉语四六级”,请停一停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  时间:2011-07-29 13:54:04

  网上舆情要览:复兴母语文化不可能一考就灵,相反却很可能在考证经济的大家族中增添新成员。国人的汉语能力已深陷考试的陷阱中,试图用另外一个考试予以矫正,这本身就值得商榷。复兴母语文化首先需要弱化语文的“工具价值”,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现行的语文教育,还有试图以考试指挥一切的依赖症。

新闻背景:

  在日前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语委主任王登峰透露,“汉语能力测试”将于10月率先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试点实施。据悉,汉语能力测试考查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综合能力,类似于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分为六级,对不同要求的人群采取不同等级的考试。将来,一些职业可能采取该考试结果作为职业标准。(7月27日《京华时报》)

  网言网语:

  网友:英语考级,为了出国,尚有需求;汉语考级,为了捞钱,难有市场。

  网友:若是推崇国学发展,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但希望加强监管,不要成为一些人用来谋利的工具。

  网友:英语四六级,汉语四六级,下一步会不会文综四六级、理综四六级?

  网友:教育的问题不是缺“考试”,是缺“教育”!

  网友: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影响沟通就行了,带点方言无所谓。

  媒体论道:

“汉语能力测试”一考就灵?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就此表示,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母语能力的培养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可否认,汉语能力测试被赋予了“遏止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现象,复兴传承数千年母语文化”的宏旨大义。

  但问题在于,汉语能力测试的研发即使是历时三年,且经过多次测试,其有没有能力撑起“复兴母语文化”的大旗?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教育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和想像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进一步说,语文的终极价值是让学生成为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母语文化的终极价值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国人的文化人格。

  睽诸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所谓“汉语能力”已经被深深打上了“工具意义”的烙印。今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倒原作者、自测得分仅一半不是孤例,同是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2009年原作者在15分中只拿到了1分,至于作家王蒙“我要是参加高考,都能交白卷”的感叹,更是言犹在耳。换句话说,覆盖国人最广的、承载了汉语能力启蒙培养的基础语文教育,已经严重跑偏,如王蒙所说“你把孩子教傻了”,徒具呼应升学的“工具意义”。

  及至大学,虽然2007年以来教育部力促“大学语文”重回大学必修课堂,但效果并不明显,乃至有些博士论文都会错字频出词不达义。究其根本,无论当初大学语文大面积退出课堂,还是后来的努力挽回,“大学语文”都在“工具意义”的漩涡中打转转——一个沟通和交流的语言工具,甚至连一个写论文的工具都不是。

  这种态势下,再观照现今如火如荼的考试经济和业已成熟的考证模式,汉语能力测试设若匹配于当下的语文教育,会让语文在“工具意义”中愈陷愈深,在语文跑偏的道路上推波助澜;设若重起炉灶,另设体系,又容易与现有教育基础脱节,从而演变成纯粹的考证形式。无论是哪种状况,离复兴母语文化的宏旨都会相去甚远,更谈不上文化人格的塑造。

  由此观察,复兴母语文化不可能一考就灵,相反却很可能在考证经济的大家族中增添新成员。国人的汉语能力已深陷考试的陷阱中,试图用另外一个考试予以矫正,这本身就值得商榷。复兴母语文化首先需要弱化语文的“工具价值”,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现行的语文教育,还有试图以考试指挥一切的依赖症。(新华网燕农)

“汉语四六级”只会助推考证经济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称,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以及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文化现象,“汉语四六级测试”的意义即在于“以考促学,以评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

  意义似乎很重大,按照戴主任的说法,如果再不搞个“汉语四六级”,马上很多中国人恐怕连汉语都不会准确使用了。所谓“外语热,母语冷”,当然也是潜藏危机的再不考级的话,汉语危矣。

  但一些部门热衷于推动考试考级,却也不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事,它的背后,是惊人的考证经济。有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超过1000多种,按专家估算,每年考评各类证书的经济总额超过3000多亿元。惊人的考证经济,让依附其上的考级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让力推考试考证的政府部门权力大大扩张,这是一个“双赢”。对那些在各个考场间疲于奔命的考生来说,花费大量精力财力,换来的只是几十张形形色色的证书。你知道,现在不仅是应聘者经常搬出来几十张证书,就连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在择校时往往都带着十几张各类证书。但你同样也知道,什么东西,一旦多了就不值钱了,证书也是如此。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拿着几十张证书却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捧着一堆证书上不了学,为什么一些成功人士的光环背后,总有几张野鸡大学的文凭在“闪光”。

  我们能停下来吗?我们能不再用一堆证书来证明自己吗?如今汉语都要四六级,都将“成为一些行业的准入门槛”,你说能不能?(现代金报 赵勇)

汉语等级考试宜缓行

  的确不少国人的汉语使用水平在下降。比如某些大学毕业生,写个简单的自荐材料,都会错别字连篇。但这和汉语考不考级有关系么?我看半点瓜葛都没有。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实在是太失败了。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牙牙学语开始就在用,有必要拿个本来证明某人母语能力强?有些职业的确是需要汉语能力强一些的。比如读的能力吧,播音员就需要读得字正腔圆,但播音员早在进校门那一刻,他们的普通话能力就被强化了,而且大学时训练的就是这个。他们显然不需要汉语四六级证书来证明他们。再说写吧,记者、文秘人员等,是需要比一般人在文字运用上要求严格一点,但他们能不能从事这个职业,门槛早定下来了,文不通字不顺,端这个饭碗的可能性都没有。那汉语能力测试用来考谁呢?考的对象,我实在难以想象。

  语言终究只是人这个能动主体驱使的工具。着眼于最后的用,才是语言教育成功的不二法门。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只要他不是非要靠专业的汉语读、说、听、写来吃饭,那汉语能力对于他来说,就是日常交流工具而已。做生意的人,谈个生意完全没有必要具备央视播音员那个水准,而且那语气之庄重反而让别人如坐针毡。说广东话,说闽南语,说宁波话,只要可以交流得下去,最后成交一点问题没有。汉语考级若真的实行,就很有可能成为某几类行业的累赘。当然,和所有的考试一样,最后成了逐利者的欢场,又一条考试产业链在中国大地盘根错节。而一旦汉语考级证书成为一种行政许可,那蠢蠢欲动的寻租者会造成怎样的乱局,并不难想象。

  汉语等级考试,还是缓行的好!(南方网 陈守湖)

“四六级考试”能拯救汉语?

  据说,推行汉语能力测试,原因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淡漠汉语、提笔忘字等现象。所以有关方面希望“以考促学”――测试可反映个人汉语应用能力,也可为各类机构的人员录用、晋升等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全民对汉语学习的重视,并复兴母语文化。

  教育部近期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当前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但与此同时却是学生汉语能力下降、汉字书写能力退化;不只是学生,中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都下降了,中国青年报去年民调发现,80.8%的受访者确认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汉语危机之忧早已引发学界关注。

  由此,尽管目前还仅为试点,全面铺开变成“国考”尚无具体的时间表,汉语能力测试还是令人期待。

  但叫人意外的是,教育部“保卫母语”的这一举措,并未完全获得网民认可,反对者不少,他们斥汉语能力测试为“瞎折腾”――这恐怕出乎官方意料之外。

  百姓不买账,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类似考试并非教育部独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七八年前就推出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国家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并称该测试有望成为文教、翻译、传媒、司法、文秘、行政管理等文字工作者行业的准入“门槛”。

  并非巧合的是,这项测试推出时也被各方寄予“倡导学好母语”的厚望。但多年过去,似乎这一厚望已然落空,否则就不会有教育部劳神费心再弄汉语能力测试了。

  但是,目前唯一具有权威性的、事关求职的国家级职业汉语能力测试都没能做到“以考促学”,“拯救母语困局”,谁能保证教育部的汉语能力测试就一定行?

  还有一个问题是,两个部委都在推行汉语能力测试,公众该信哪家的?

  二是汉语危机的原因为汉语教育出了问题,根子则在英语比汉语更受重视的教育制度上。曾有这样一故事: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要求孩子在家里只能用英语交流,一次客人来访,孩子用汉语说了句“吃饭了”,就遭来父亲一耳光――这只是中国教育体制下英语比汉语重要的一个小断面。

  现实中,英语从幼儿园陪伴孩子一直到大学,全是必修,而母语似乎反倒成了次要语言,大学语文变成选修课。尤其是国家对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学生的汉语水平却无任何要求。如此本末倒置,汉语不出危机才是怪事。

  所以,如果现行教育制度不改革,英语比汉语重要的格局不改变,想靠一场考试“以考促学”,就扭转汉语危机,无疑是痴人说梦。

  除非教育部很快又宣布,“汉语四六级考试”与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同等规格,语文不及格不能毕业、“汉语四六级考试”不及格不能拿学位证,那才真正可以实现“以考促学”,因为涉及到了利益。但这种设想,或者更像是痴人说梦。

  母语危机实际就是民族危机,“保卫母语”更需要国家从教育制度着手改革,而非一场考试就可实现。试想,母语教育有了制度保障,没有那么多汉语不过关的人,又何必多出考试一举?(重庆商报)

复兴汉语文化不仅需要考试

  汉语的落寞终于引起国家层面的政策回应。27日消息称,今年10月,历时3年研制的“汉语能力测试”将试点开考。此举意在针对“外语热,母语冷”以及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现象,重新唤起国人对母语文化的重视。然而,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技术挑战严峻的今天,仅此一项考试,又如何能担当此重任?如今,汉字美得如此寂寞,要让幽兰入世,我们所需要做的太多太多。

  新技术冲击的结果,从一个侧面表明国人逐渐失落了汉字书写与鉴赏能力。在许多人那里,汉字的美如空谷幽兰,寂寞得太久了。当汉字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它就必然会在技术变革的进程中被冲击甚至被替代。对于有的人来说,可能就会变汉字为英文而进行写作与交流。在经济全球化和交往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人们的汉字书写与鉴赏能力丧失、汉字的美渐无人赏,汉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更何谈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正如《洛杉矶时报》一篇报道所说:“在中国文化里,没有任何其他事物比汉字更能体现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写汉字不仅仅用来交流沟通,它更是一种艺术和心灵活动。”当年鲁迅先生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中精辟论述:“中国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在汉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只有让汉字的美进入人的心灵,汉字才会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扎根,任何外在力量的冲击也难以抹去人们对汉字结构的记忆,也难以撼动人们对汉字传播的执著。

  汉字的美魅力无穷。比如“梦”,其繁体字描述的简直就是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意境:蓝天之下,草地之上,夕阳斜照,有人躺卧遐思,是为梦,何其美!又比如“武”,如此结字本身就是一个高深哲理:武本有军事、战争、暴力之意,却从止从戈,指向和平,止戈为武,何其深刻!

  只是,这一切的美,如何能让人真切感受和欣赏到?唯有发掘汉字乃至汉语的深层文化内涵,致其熠熠生辉,她才具备足够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中国人离不开她,外国人一样会痴迷她。显然,这又岂是一项考试所能致?(成都商报陈家兴)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