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汉语四六级”,请停一停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  时间:2011-07-29 13:54:04

  媒体论道:

“汉语能力测试”一考就灵?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就此表示,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现象,还有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母语能力的培养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可否认,汉语能力测试被赋予了“遏止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现象,复兴传承数千年母语文化”的宏旨大义。

  但问题在于,汉语能力测试的研发即使是历时三年,且经过多次测试,其有没有能力撑起“复兴母语文化”的大旗?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教育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和想像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进一步说,语文的终极价值是让学生成为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母语文化的终极价值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国人的文化人格。

  睽诸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所谓“汉语能力”已经被深深打上了“工具意义”的烙印。今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倒原作者、自测得分仅一半不是孤例,同是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2009年原作者在15分中只拿到了1分,至于作家王蒙“我要是参加高考,都能交白卷”的感叹,更是言犹在耳。换句话说,覆盖国人最广的、承载了汉语能力启蒙培养的基础语文教育,已经严重跑偏,如王蒙所说“你把孩子教傻了”,徒具呼应升学的“工具意义”。

  及至大学,虽然2007年以来教育部力促“大学语文”重回大学必修课堂,但效果并不明显,乃至有些博士论文都会错字频出词不达义。究其根本,无论当初大学语文大面积退出课堂,还是后来的努力挽回,“大学语文”都在“工具意义”的漩涡中打转转——一个沟通和交流的语言工具,甚至连一个写论文的工具都不是。

  这种态势下,再观照现今如火如荼的考试经济和业已成熟的考证模式,汉语能力测试设若匹配于当下的语文教育,会让语文在“工具意义”中愈陷愈深,在语文跑偏的道路上推波助澜;设若重起炉灶,另设体系,又容易与现有教育基础脱节,从而演变成纯粹的考证形式。无论是哪种状况,离复兴母语文化的宏旨都会相去甚远,更谈不上文化人格的塑造。

  由此观察,复兴母语文化不可能一考就灵,相反却很可能在考证经济的大家族中增添新成员。国人的汉语能力已深陷考试的陷阱中,试图用另外一个考试予以矫正,这本身就值得商榷。复兴母语文化首先需要弱化语文的“工具价值”,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是现行的语文教育,还有试图以考试指挥一切的依赖症。(新华网燕农)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