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汉语四六级”,请停一停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  时间:2011-07-29 13:54:04

“四六级考试”能拯救汉语?

  据说,推行汉语能力测试,原因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淡漠汉语、提笔忘字等现象。所以有关方面希望“以考促学”――测试可反映个人汉语应用能力,也可为各类机构的人员录用、晋升等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全民对汉语学习的重视,并复兴母语文化。

  教育部近期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当前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但与此同时却是学生汉语能力下降、汉字书写能力退化;不只是学生,中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都下降了,中国青年报去年民调发现,80.8%的受访者确认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汉语危机之忧早已引发学界关注。

  由此,尽管目前还仅为试点,全面铺开变成“国考”尚无具体的时间表,汉语能力测试还是令人期待。

  但叫人意外的是,教育部“保卫母语”的这一举措,并未完全获得网民认可,反对者不少,他们斥汉语能力测试为“瞎折腾”――这恐怕出乎官方意料之外。

  百姓不买账,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类似考试并非教育部独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七八年前就推出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国家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并称该测试有望成为文教、翻译、传媒、司法、文秘、行政管理等文字工作者行业的准入“门槛”。

  并非巧合的是,这项测试推出时也被各方寄予“倡导学好母语”的厚望。但多年过去,似乎这一厚望已然落空,否则就不会有教育部劳神费心再弄汉语能力测试了。

  但是,目前唯一具有权威性的、事关求职的国家级职业汉语能力测试都没能做到“以考促学”,“拯救母语困局”,谁能保证教育部的汉语能力测试就一定行?

  还有一个问题是,两个部委都在推行汉语能力测试,公众该信哪家的?

  二是汉语危机的原因为汉语教育出了问题,根子则在英语比汉语更受重视的教育制度上。曾有这样一故事: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要求孩子在家里只能用英语交流,一次客人来访,孩子用汉语说了句“吃饭了”,就遭来父亲一耳光――这只是中国教育体制下英语比汉语重要的一个小断面。

  现实中,英语从幼儿园陪伴孩子一直到大学,全是必修,而母语似乎反倒成了次要语言,大学语文变成选修课。尤其是国家对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学生的汉语水平却无任何要求。如此本末倒置,汉语不出危机才是怪事。

  所以,如果现行教育制度不改革,英语比汉语重要的格局不改变,想靠一场考试“以考促学”,就扭转汉语危机,无疑是痴人说梦。

  除非教育部很快又宣布,“汉语四六级考试”与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同等规格,语文不及格不能毕业、“汉语四六级考试”不及格不能拿学位证,那才真正可以实现“以考促学”,因为涉及到了利益。但这种设想,或者更像是痴人说梦。

  母语危机实际就是民族危机,“保卫母语”更需要国家从教育制度着手改革,而非一场考试就可实现。试想,母语教育有了制度保障,没有那么多汉语不过关的人,又何必多出考试一举?(重庆商报)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