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时评>
“史上最严”非根治论文造假之途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时间:2013-02-01 10:42:11

  日前,号称“史上最严”的学位论文作假处理办法正式施行。根据规定,不仅论文造假者面临处罚,其指导老师和学校也有可能被“连坐”。论文造假已经不是新闻,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你来我往的“生意”。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若让此不正之风肆虐,一则导致学生道德堕落,二则鼓励生产学术垃圾,三则破坏高校自身信誉,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端人才培养将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教育部的做法体现出的扭转不正之风、端正学术态度的决心,令人振奋。

  但是,打击学术造假,决不能止步于本办法。该办法针对的是学位论文,然而学位论文毕竟只是所有学术论文中的一部分。在评职称、评学位之时,高校教师和学生往往还有其他论文指标要完成。学位论文毕竟还有答辩环节把把关,而在这些相对不重要的论文上,更有可能会造假,比如学生在专业课上的论文作业。造假行为本身并没有大小之分,都体现了造假者的诚信问题。换句话说,小论文造假同样不应该被容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有从小问题开始,苍蝇老虎一起打,大幅度增加造假的成本和风险,才有可能威慑造假行为的猖獗。

  该办法的执行问题也值得讨论。对于大多数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一些博士生来讲,学位只是一个跳板,论文对就业毫无帮助,随便造假应付能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再加上普遍造假的环境,更让他们肆无忌惮。如果该办法执行力不足,被查获风险很小,学生会不会“前赴后继”呢?另一方面,莫说是平时小论文,即便是所有的学位论文,教育部也无法一一审查,而必须依靠高校和底下的各院系。可是高校院系完全有动力睁只眼闭只眼:就业率、毕业率等指标带来压力;债台高筑让高校办各种学位班、“卖文凭”来赚钱;一些在职研究生的行政级别也让学院和教师有所顾忌……本办法里有“连坐”条款,说明教育部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在其他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威吓的效果要抵御各方的压力,有点底气不足。

  此外,有的论文造假可能是技术问题,即造假者并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不了解何为造假,或不了解不造假的意义所在。这又牵涉到学术教育的不足。阅读别人的论文成果,整理引文,注明出处,本应该是学习者最基本的技能,是汲取知识的渠道,也是了解人们认知局限、为自己研究作准备的过程。它是研究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在美国,这种训练往往从中学就开始。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标明来源,来完成一些探索性作业。反观我国,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让学生注重知识内容的识记,却忽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独立观点的培养。一个珍视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是很难容忍自己的名字署在别人观点之下的。论文抄袭成风,多少反映出学生乐于照搬别人想法,缺乏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愿望和能力。这种“思想自尊”的缺失,弱化了学生主观意识的“防火墙”,让他们经不起利益洪流的冲击,便轻易在诚信底线上失守。

  写作论文本来纯粹是学习、研究分内事。之所以出现造假问题,是因为教育和学位部分被异化成了学生就业、官员升官、商人镀金、学校赚钱的工具,写作论文本身的目的反倒被忘记了。论文造假是教育领域的问题。它既和现时教育体制、教学内容的漏洞有关,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造假风气的侵扰。有用化工原料做出来的假食品,有信誓旦旦服务人民却贪赃枉法的假“公仆”,假论文的出现也很自然。所以,“史上最严”的办法只能是一剂止痛药,只有进行伤筋动骨的手术,将论文和科研从复杂的利益纠葛中抽离出来,还其本来之功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净化社会风气,造假之风方可根治。

(编辑:郑克姗)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