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疍民对三亚经济文化的影响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光良 时间:2014-06-09 08:35:28 星期一

  三亚的港湾是疍民的聚居地之一,他们迁徙的足迹、生活的轨迹,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

  疍民迁徙分布对三亚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千百年来,疍家渔民致力开发海洋资源的生产与经营,改善三亚(崖州)地区的产业结构,促使当地经济要素协同增长。

  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官府统计的崖州疍家户口人口皆居疍民在全岛各州县分布之最。随着崖州地区土地开发从宁远河流域,扩展到望楼河、三亚河、藤桥河等出海口周边的沙荒地,吸引各路移民纷纷来到港口附近的岭坡沙园垦种并落户定居,沿海地区农村经济景气上升。在崖州经济后来居上的背景下,疍民跟随季节汛期来回迁徙捕捞海产的渔业生产经营活动,从海口、临高、儋州和文昌、陵水等地的港湾河口,重点转移到望楼港、保平港、三亚港、榆林(红沙)港、藤桥港等崖州沿海一带,因此聚集崖州沿海的疍民户口人数不断增加。自明清以来,疍民浮家泛宅、勤劳经营的渔业生产与海产品加工营销,改变崖州(三亚)地区居民靠山食山、种禾种薯的产业结构,促使当地渔业、农业、盐业、商贸、交通、赋税等经济要素协同增长。

  其二,清末至民国时期,流徙定居在崖州三亚港、榆林港的疍民,常年日以继夜的耕海劳作和鱼货交易,促使三亚市区的渔港码头、店铺街市、渡船货运形成和发展。三亚港区从早期的疍家棚、水居巷、小渔村变成三亚市兴旺的商业中心,疍家渔民功不可没。

  其三,清代以来,疍民在长期与海洋鱼类的反复较量中,通过对各种鱼类生长特点、迴游习性、潮汐变化的观察体验,开创一系列适应崖州海域及南海渔场的捕捞技术,因而疍民渔船的鱼获产量时常超过同在海区作业的其他渔船。随着扩大再生产能力的提高,疍民造大船、织新网、添钓具,加强深海作业,不断提升开发南海渔业资源的能力。

  许崇灏在1947年出版《琼崖志略》一书中对崖县渔业有如下评介:“崖县是鱼产最著名的地方,其次是陵水、乐会、万宁。……崖县所产之鱼,非特多量,而且肉质又美,在市面的地位,常冠在别处之上,像贵重的鱼翅、鲍鱼、鱿鱼,都是崖县的特产。每年出口数,至少在五六百万担。”可见在民国时期崖县的渔业已独占鳌头。

  开放改革以来,三亚疍民转变渔业生产经营方式,开展渔排养殖业和海鲜加工服务业。

  其四,历久弥新的疍民文化彰显崖州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其别具特色的文化原生态,为三亚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新思路,为新时期三亚市发展文化产业和开发旅游产品提供新视角、新业态。

  疍民自古以来浮生江海,居于舟船,生产生活方式独特,文化特征鲜明。

  笔者不揣冒昧,建议重点保护三亚港区南边海岸线疍民“浮脚室”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原生态文化,充分利用疍民传统文化的元素如:疍家艇、疍家棚(浮脚室)、撒网钓魚、咸水歌谣、嫁娶婚俗、舌尖美食、衣着服饰等等,开发成为疍民文化体验项目,多层面、多形式展现疍民传统文化,既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又使游客从海南文化多样性中亲身体验三亚文化的海洋特色。

渔业,地区,南海,传统,海洋,港湾,产品,海口,民国,渔船2760最新推荐最新推荐http://www.hkwb.net/nrpd/content/2014-06/09/content_2282853.htmnull海南日报1/enpproperty-->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