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海南人在马来西亚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耿 时间:2014-12-15 09:53:12 星期一

 

  12月14日,中马建交40周年暨海南槟城结好一周年两地书画作品交流展” 宋国强 摄  

 

    2014年是中马建交40周年,以及海南与马来西亚槟城结为友好城市一周年。

  而在历史上,中国与马来亚(含今天的马来西亚)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海南岛与马来半岛经济、贸易往来也是由来已久,而有史料记载的事实是:大约在600年前就有海南人出使满剌加国(今属马来西亚),300年前开始有海南人私访马来半岛,将近200年前,有商船从海南岛前往今马来西亚槟城经商。 

    ——编者按

  12月14日,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副总会长、槟城海南会馆主席林秋雅拿督带队,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团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学举行了学术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此后,来宾们还将赶赴三亚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包括探访三亚回辉村。

  其实,中马建交40年来,海南和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从来就没有中断,藉着两地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海南人迁居马来西亚的历史信息,以及在马来西亚的生存状况,渐渐为国人尤其是本岛居民所知。

  客从海南来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汉书·地理志》中的这段文献,是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关东南亚的最早记录,也是东南亚历史、马来西亚历史开始见诸文字的最早记录。

  据海南大学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和马来西亚史学家的考证,《汉书》记载的“都元国”,就是今马来西亚丁加奴州的龙运,那里是当年中印之间海上交流必经之地。上个世纪中叶,考古学家在柔佛河流域发掘出许多中国秦汉两代的陶器残片,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正确性。

  1996年11月和1997年4月,周伟民、唐玲玲夫妇准备写《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一书时,曾两度到丁加奴州作田野调查,看见当地农户耕地时,挖出了我国北宋淳化(990-994)至南宋(1241-1252)年间的古钱。而在丁加奴州历史博物馆看到两件与广西形制相同的铜鼓之后,周伟民更加相信,最晚在汉代,就有华人在马来西亚过境是完全可能的,到了宋代,则有华人在那里长久居留。

  明代海南先贤丘濬的《送林黄门使满剌加国序》,一直被琼、马两地学者认为是海南人出使马来西亚的最早记载,那位姓林的使节名叫“林荣”,成化十七年(1418年)出使满剌加(今马六甲);而据《琼州府志》的记载,也可推断出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之前,已有海南人私访马来半岛。

  海南人成规模迁居马来半岛的时间,当在最近的200年。文昌考古学家韩槐凖(1892-1970)通过考据,查出1830年曾有船只从海南岛出发前往槟城经商。

  马来西亚学者孟沙认为,大量海南人移民到马来西亚应是1850年以后的事,而槟城是海南人最早登陆的据点,随后才分布到马六甲、太平、吉兰丹和丁加奴等地。

  1866年,海南人的第一个“琼州会馆”在槟城创立。那里至今仍是马来西亚海南人最集中的地方。

  “怕死不来番”

  海南人为什么要移民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马来西亚海南林氏公会前任主席林猷顺这样总结分析:一是由于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二是军阀割据,盗贼猖獗;三是为了逃避兵役;四是受“南洋香、南洋美”的宣传所吸引。

  早期的海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充满了血泪。他们占据不了重要经济领域,无缘赚大钱的行业,一般都是当劳工,譬如餐厅和酒店的服务员、富人家的佣人或是轮船上的海员,即使是做生意,也只是开家咖啡馆或开间理发店,都是一些“劳多利薄”的行当,也受尽了外国人的侮辱。

  尽管如此,海南人对教育的重视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槟城“益华学校”是海南人最早创办的华人学校,创校于1913年,原属南华医院街益智阅书报社,当时仅设夜校。1915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推残革命,革命元老、同盟会会员李烈钧避难槟城,寄寓益智阅书报社,使得该社成为革命志士聚会场所,因当时社会所需,增设日间部。1916年,华民政务司籍口该社募捐扴济国内革命,下令停办益华学校,直到1919年,琼籍乡亲庄春华、庄家钵奔走号召复办益华学校,并更名为“槟城琼州会馆益华学校”。

  益华学校一直办到今天,由于设施老化,场地有限,琼籍乡亲目前正在筹款迁址新建。

  在马来西亚,“怕死不来番”是很多海南人的一句口头禅,可以视为海南人本身的自我调侃,也折射出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的惨痛经历。

  在日据马来半岛期间,由于积极抗日,海南人甚至是唯一被日军列为见到就抓的华人群体,不少人惨遭杀害。

  经过几代人辛勤、艰苦的创业,海南人的餐饮行业风生水起,家乡的美味如鸡饭等越来越受欢迎,他们也逐渐富裕起来。

  会馆连乡缘

  海南人在马来西亚看重乡情,非常团结,而连接他们彼此情感的,正是一个个分布在各地的海南会馆,目前已有73个之多。

  1933年11月15日,“南洋英属琼州会馆联合会”在新加坡琼州会馆成立,它是“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的前身,1942年,日军入侵马来亚,该会的文件档案,全部被毁,日本投降后又迁回新加坡。1957年马来亚独立,该会由新加坡迁至吉隆坡雪隆海南会馆。1964年,为配合马来西亚成立,改为“马来西亚琼州会馆联合会”,1990年改为现名。

  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成立80年来,是马来西亚40多万海南族群的领导机构,会员4万余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

  该会最大的动作,是1954年设立大学奖学金和1959年设立大学贷学金,这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首创,迄今拨出300余万元,栽培超过1000名同乡专业人才。

  2011年6月,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出版了首部海南人的历史文献《马来西亚海南族群史料汇编》,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海南史料常识比赛;2013年12月,又出版文学作品专集《马来西亚海南诗文选集》,配合该会80周年纪念庆典。

  最近10多年來,该会和海南省及世界海南乡团联系频繁,推动了与国外同乡之间的经济、教育、文化和交流,使得海南人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譬如,1995年至1999年间,海大周伟民、唐玲玲教授为了《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这一课题,5次访问马来西亚收集资料和进行田野调查,当地海南会馆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2002年,该书在国内出版后,马来西亚侨领林秋雅自费买下1000册,作为她每次回国赠送给各个省市领导、媒体和大学图书馆的礼物,而从2004年中马建交30周年开始,林秋雅为了让更多马来西亚国民了解中马关系,便起意将该书译成英文版,但由于学术专业难度大,先后找了多位翻译都未成功,最终在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徐云彪博士的帮助下,由陈耀宗先生完成了该书重点章节的翻译,2012年6月正式面世。

  林秋雅在海口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她当时相信英译本的《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一定会得到马来西亚其他友族的认可,还专门办了两次音乐会来筹集翻译资金,虽然所获捐款不多,但最终达到了推广的目的,引起马来西亚新闻通讯和文化部的重视并拨款资助。

 

相关链接: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