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布艺街的前世今生
来源: 海口网 作者:史发梅 时间:2016-08-22 09:20:50 星期一

图一:原大同里布艺街,老裁缝们在搭建的铁皮屋里饱受风吹日晒。

图二:22家老裁缝铺入驻西湖商业广场,顾客人来人往。

图三:搬到万国大都会的老裁缝王瑞旺正为顾客裁剪衣服。

图四:搬到万国大都会的谢少美,一如既往地做丝绸布料买卖。

  走进西湖商业广场二楼不到两分钟,从大同里布艺街搬过来的22家裁缝店商户就围住了记者。他们一个比一个兴奋:“我们能够从街边的铁皮屋搬到大楼空调房里,要感谢政府。”“以前大半年时间,站在店里试衣服都是汗流浃背;现在有了空调,天天都舒服自在。”

  随后记者又来到万国大都会五楼,从大同里布艺街搬过来的另外15家裁缝店铺落户在这里,他们同样对去年7月以来,政府给予的支持充满了感激。 

  1988年海南建省,大量“闯海人”来海口淘金,其中就包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民间裁缝。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将根深深扎在位于大同里的布艺街,艰苦创业,与海南共成长。来时,他们还只能在简易铁皮屋里作业,如今已搬进高楼大厦里的空调房店铺;来时,他们大都只有25岁左右,清一色的小伙子小姑娘,如今都成了50多岁的叔叔阿姨;来时,他们带着祖传的手艺或家乡师傅的亲传,如今他们忧虑再无传人。

  记者 史发梅 / 文  张洋 / 图

  创业 白手起家艰苦奋斗

  80年代末、90年代初,初生的海南省生机勃勃,吸引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敢闯敢拼的一批批人才,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干事创业,找寻实现自己梦想的路径。大同里布艺街手艺精湛的裁缝们,就是其中的一小批代表。

  “20岁我就开始在大冶市陈贵镇摆摊做衣服。”来自湖北的老裁缝王瑞旺说,他外公做了一辈子衣服,因从小和外公住一起,所以他从小就跟着外公学做衣服,“海南建省那年,我25岁。” 外公过世后,他就带着外公祖传的手艺来海南了。像王瑞旺一样,带着祖传手艺、带着一股闯劲来“闯海”的裁缝不少,但更多的是带着师傅亲传的手艺来“闯海”的。 

  “我17岁就在江苏一个部队跟师傅学裁缝。”竺芳琴1990年入驻布艺街开店,是第一个入驻这条原名大同里创业示范街的裁缝。她还记得,自己在当学徒的时候,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调煤块、洗衣服,晚上还要帮师傅缝衣服到很晚。1年后她出师了,经过几年的实战积累,最终落户海南。

  除了竺芳琴,带着师傅亲传手艺来“闯海”裁缝,还有几十个人。

  “帮人打工几年后,老公看准了市场,我们立马就开店了。”王瑞旺的妻子张姐说,自家的店是1995年开的,那是布艺街生意最好的时期,店里聘了3个裁缝,做旗袍、做西装、做现代服装,还有20多个工人裁布。“1天收5000元的订单很常见,要拿5麻袋布料回家裁剪;一般1天都能做2000元生意。” 

  嗅到商机、抓住商机,只是多数“闯海”老裁缝们创业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白手起家的艰苦奋斗。他们的奋斗过程其实和海口、海南的大发展十分吻合。建省后,海南从过去的边防前哨,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工商业迅速发展。这些裁缝恰逢其时,抓住了机遇,也享受着奋斗的过程。

  “近30年来,最苦最累的是刚开业的几年,几乎都是早上6点起床,两个馒头就打发;中午要到2点才吃午饭;晚上更是9点左右才吃晚饭。”张姐说。1992年来海口开店的老裁缝储鹏程接过话头说,“刚来海南没钱住旅馆,街头露宿好几天。” 

  谢少美深有同感。1994年冬季,50多岁的她提前退休,来到海口创业,最开始是想开拓化学清洗的海南市场。“来时带了3个工程师,搞市场调查。” 谢少美说,4个多月的调查没进展,工程师灰心回了上海,但她仍不甘心。此时的海南已经阳光灿烂,带的衣服穿不上,她便开始在海口找真丝,却没找到。但她从中嗅到了商机,她立刻回到上海,进了约9万块钱的真丝,在布艺街找到了销货的好地方。经过几年打拼,生意慢慢好起来。

  如今,老裁缝们已坚守近30年了,半辈子努力打拼,让他们更显从容不迫。“要感谢海口这个福地,现在我们都有了房子、车子、店铺。”张姐说。

  发展 大浪淘沙练就金字招牌

  在布艺街,裁缝们不只是满足于能做衣服,而是追求各种时尚款式,更要做出自己的独门绝招。大浪淘沙,只有拥有做精、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的裁缝,才能在布艺街立住脚,才能让整条街声名鹊起。

  “前前后后有近百家吧,最终只剩39家。”竺芳琴说,手艺不精的只做了几个月,留下来的都是精英。

  “整个海南的民族服装都是我们做的,做了20多年了。”重庆籍老裁缝吴朝骥说,他专门研究海南民族服装,不断向黎苗同胞讨教,还在传统老服饰的基础上改良,这让他确立了自己在黎苗服装上的江湖地位:从第一届开始,每届黎苗“三月三”的服饰都是他做的,有一年“三月三”民族服装订单高达6000套。

  “顾客身材可以不完美,但我们根据顾客身材做出来的衣服,穿上身后要完美。”湖南籍裁缝周莉说,裁缝就是要量体裁衣、扬长避短。比如,上半身较长的,衣长要短一点,以显出腿长;上半身较短的,衣长要长一点,以显出上半身,通过衣服长度来协调身材。

  “外行看来,改衣是一门轻松活,实际需要的技艺更高。”重庆籍裁缝刘小丽已59岁,做了20多年裁缝后才转做更具挑战性的改衣裁缝。做新衣服可以失误,换个料子重新裁剪,但改衣服只能一次过,决不允许失手,一失手衣服就毁了。“10年来,我改衣服从没失手过。所以我的顾客很放心,买衣服从不管大小,看中款式就买,买后装几大箱子给我改。” 一天有顾客拿来一件西装要她改,改好后顾客要她猜衣服价钱。后来她知道这件衣服售价达7万元,顾客是怕她知道价格后加价,至于改不改得好顾客倒是一点都不担心。

  这就是布艺街老裁缝精湛手艺的真实写照,一如既往对手艺的坚守,让他们不仅精通各种款式的衣服,还练就了独门绝招镇店之宝。如:老裁缝彭冲的招牌是西装和职业装,吴朝骥的招牌是民族服饰,竺芳琴的招牌是丝绸服饰,余章怀的招牌是连衣裙。

  转变 从铁皮屋到高档商厦

  “90年代初,大同里的裁缝们还是清一色的小伙子,一个比一个帅。现在都是大叔了。”谢少美感叹着,他们在这里耗尽了青春年华。

  布艺街,承载着这些裁缝美好的记忆。

  “我一眼就看准她了。”婆婆谢少美说,儿媳周莉1997年来到布艺街不久,她就看准了这个姑娘的长相和裁缝技艺,就撺掇着儿子赶紧追,自己从中做红娘,最终促成了这段婚姻。如今,儿子儿媳结婚10多年了,感情很好。“我老公比较实在,家里民主自由。”谈到家庭,周莉的幸福感满满的。这样的温情故事,布艺街还有不少,而每个人都无法忘记另一段激荡人心的回忆。

  “前年‘威马逊’台风来,我70岁了还得去抢救布料。” 谢少美回忆道。当天晚上她看着外面的水越涨越高,赶紧一边给儿子儿媳打电话求救,一边和老公赶往大同里的铁皮屋。一到布艺街,整个街道都淹水了,两排铁皮屋都淹在了1米多深的水里。儿子拿一块木板当船划着来到店铺,只见铁皮、玻璃在天上飞,就捡起一根棍子推挡,“玻璃划到脑袋会死人的!”回忆当时情景,谢少美感叹不已。

  “20多年来,我们在简易铁皮棚里饱受高温酷暑、狂风暴雨。”竺芳琴说,现在再也不用在铁皮屋里受苦了。

  简易铁皮屋是1990年代初,居委会为了推动下岗职工再就业,在道路两侧搭建的。铁皮屋是统一制作,6平米的面积,两米多高,低矮而闷热。回忆起布艺街的往事,裁缝们都一致表示:“铁皮屋太艰苦。” 因为,几乎每逢下雨天就积水,最深能有1米多,布料和机器都在水里泡坏了。台风大了甚至能把屋顶、牌子都掀跑。而且,这里毕竟是道路,两边的铁皮屋将整条道路挤占得很窄,不仅影响通行,还影响市容市貌。

  去年大同里布艺街发展到39家裁缝店。为改造小街小巷,布艺街搭的铁皮屋临时铺面需搬迁。经龙华区、街道办和布艺商户反复协商,其中的22家搬到西湖广场二楼,15家搬迁到万国大都会五楼,另2家自觅地点。

  从狭窄的胡同铁棚屋,到敞亮的高楼大厦,从每逢台风大雨天的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受灾户”,到365天的舒适商厦铺面,不管是搬到西湖里广场二楼的商户,还是搬到万国大都会的商户,他们都十分开心。

  困境 学徒难招、缝纫工人无接班人

  老裁缝们对自己的手艺充满信心,但对自己辛辛苦苦积累几十年的手艺如何传承下去,却忧心不已。如今,布艺街面临着招学徒难、缝纫工人无接班人等问题。“海口缝纫工人大约有100多个,他们大多30-40岁,无传人。”竺芳琴说,因为工作时间长,半夜三更都在加班,年轻人吃不了苦。“上午9点左右上班,晚上12点才下班,好多年轻人都接受不了。”老裁缝余章怀说。

  缝纫工人无接班人,老裁缝们忧虑。可让他们更为焦虑的是裁缝学徒少,让他们面临着手艺失传的问题。

  “我包学徒吃、住,不收学费。”腾云说,即使这样还是没人愿意来,她记得自己18岁学做裁缝时是1981年,1年缴200块钱学费和144元生活费,逢年过节还要给师傅送礼,师傅家有事,还要帮忙,“以前是我们伺候师傅,现在是我们伺候学徒,但还是招不到。” 

  刘小丽说,自己两个女儿都不愿意学,她也不想招学徒,因为几年前她带过徒弟,包吃住还不收学费,但徒弟不好好学,有工干的时候他要玩,没工干的时候他又闹,刚学会又走了。而改衣的手艺比裁缝的手艺更精湛,难度系数更高。“我的手艺要失传了,没办法。”

  “我已经老了,辛辛苦苦学的东西,不能就断了,我希望我的手艺不要失传。”竺芳琴说,她不怕徒弟学会了抢她的生意,如果贫困人家的小孩,有上进心、爱好这个行业,她很愿意把手艺传给他们。

  尽管大多数老裁缝们在传承手艺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但也有部分老裁缝看到了希望。“我家有两个女儿,小女儿高中毕业,我让她学服装设计,她同意了。”彭冲说,到时候就让小女儿接班。“我的小孩现在上大学,我给她说30岁前你可以在外面去闯,30岁还没有闯出名堂,就回来做裁缝,她可以接受。”竺芳琴说。

 

 

相关链接:

海口大同一横路、义龙东路等5个路段仍未通车
海口大同里76条背街小巷完成改造
海口大同食药监所所长周勇:日行三万步把好食品安全闸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