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学子行囊,读懂远去时光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16-09-01 08:51:58 星期四

 2007年8月,在海口火车站,几位海南大学生结伴坐火车出岛上学。 记者李英挺 摄

梁梦琦随身携带的平安符和成人礼礼物。 王玉洁 摄  文记者 王玉洁

  家乡之外的世界,谁不想去看看?自195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建立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南学子紧握一纸入学通知,背上行囊,收拾好对远方世界的憧憬,出发了。

  岁月的指针,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缓步走来,既带走了光阴的故事,也改变了学子肩上的行囊。

  出远门求学,不同年代的海南学子带的行李有所不同。海南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的行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几件单衣、一张薄被一扎就是一件行李;生活慢慢变好了,皮箱里要塞一些海南特产和零食与新同学分享;再后来,年轻一代的孩子到外地求学,大都追求越简单越好,他们带的行李数量慢慢减少,有的洒脱到只带了身份证、手机、银行卡和录取通知书……

  行囊虽小,却也能让人从中读懂远去的时光,找寻那些年曾铆足了劲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年轻人,想把简朴的生活过得精彩的他们,年轻无畏的他们,眷恋家乡的他们。

  粮食关系证明如录取通知书般重要

  8月26日中午时分,定安县定城镇。1978年考上琼台书院(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的吴泽汉坐在大树下,悠然喝上一杯茶。细细的风吹过,也吹来了当年的求学故事。

  “高考恢复的第二年,只有初中毕业的我考上了琼台师范大专班中文班,成绩还不错!”虽已时隔近40年,吴泽汉说起那段艰苦的日子,依然很是骄傲,“考上那年,我28岁。‘文革’十年,我一直在农场干活,高考再难也要拼一把!”

  要去海口上学了,得收拾行李。“家里不宽裕,大件的行李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一个自己做的木箱里装了三五件衣服,一张被子和油布伞塞进布袋。”吴泽汉把家里有的全带上了,家里没有的肥皂、水壶等生活用品都在海口采购。

  皮箱在那时只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能用上,吴泽汉的这个木箱不大,还有个提手,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10厘米,是他在农场工作时,到山上砍了鸭脚木做成的。“箱子里还有一学期生活费,大概三四十块钱。”吴泽汉想了很久,补充说,“噢,还带了个草帽。”

  但有个东西不得不带,那就是粮食关系证明。“搁在今天,它如大学生的录取通知书一般,甚至还更重要。”吴泽汉说,有了这个粮食关系证明,学生才能领到饭票吃上饭。“这一纸证明还是学生从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最重要的凭证。”

  那些日子,物质匮乏。到了1982年,吴泽汉的弟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也只是拎了布袋装上衣服和棉被就北上了。

  不像北方,海南人大多没有带干粮的习惯,1964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的海南大学原副校长符华儿回忆,自己刚去学校时行李简单,“一个帆布箱里装了春夏秋季的衣服,棉被和厚衣服都是到了上海再买。”

  海南的孩子,没出过远门的哪有棉服?1991年考上吉林长春一所高校的周苇就因气候差异闹了个乌龙。

  开学大多在每年9月份,那个时候的长春已然有些凉意了。“可我们交由火车托运的行李偏偏一个多星期以后才到,下了火车长春十到二十度的天气,尤其是一早一晚,可把我们冻坏了!”周苇哭笑不得,大家下了火车第一件事情就是直奔商场买厚衣服、棉被。

  家里人吸取她的经验,表妹去广州求学,提前作准备,在海南最热的8月份,家人找老师傅弹棉花做棉被御寒,“做好后,棉被足足有11斤重。”周苇回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果香带去家乡味道

  出门在外,让人惦记的除了家人、亲友,还有海南美食。经过一个学期朝夕相处,同学们便相约着从家里带些特产来分享。

  哪些特产能代表海南且保存的时间久?1960年代去上海上学的符华儿想来想去,决定带新鲜椰子到学校去,虽然很重,但比起其他的熟食,已经算是方便携带的了。到了第二学年开学时,符华儿找来两个网兜,每个网兜放了3只椰子,从海口坐船再转火车辗转到上海,“6个椰子沉甸甸的,压得两个肩头酸疼不已。”

  可还没有到达上海,生性热情的她就与路人分享了其中2个,到了学校,剩下的分2个给男同学尝,分2个给女同学解馋。同学们大多是第一次喝到新鲜的椰子水,有人评价是牛奶味,有人说“有点鲜花生的味道”。

  符华儿还记得当时的情景:“路途遥远,到了学校,椰子水已经不多了,每人只能分得一点。但劈开椰壳之后,厚厚的椰肉一层层剐下来倒还有不少,可以‘敞开供应’。”

  美食分享会非常流行,各地高校都有。海南在很多人眼中,依然神秘而独特,对到外地的海南学生来说,家乡特色美食溢满了乡情。

  定安以前有很多酸杨桃,掉落的杨桃食之太酸弃之可惜,于是定安人就把它做成果脯配饭吃。其制作方法不难,先把杨桃用开水煮一会,再把它压干,最后撒上盐巴,杨桃很快变成红色,酸甜可口,成了不少老定安人的回忆。

  定安到北京,有3000多公里远,远在异乡,带些儿时的最爱吧!吴泽汉的弟弟到北京念书时总爱带上一小瓶,原本是准备留着自己打牙祭的,没想到不少外地同学也爱上了。

  吴泽汉记得,春节后,文昌学生的布袋像百宝箱,里面能变出些年糕和“糯米花”。“一次,一个定安老乡从家里装了几个粽子到学校,还大方地分了我一个!”吴泽汉至今还很感动,虽然海口离定安不远,但能吃一口家乡的粽子,那是何等的亲切和幸福!

  周苇记得,他们这些到岛外求学的,常常在新学期开学后,带些椰子糖、椰子丝、海鱼干等小食品,与大家分享。“除了椰子,还有同学抱个菠萝蜜就出发了,特别有趣!”

  一切从简洒脱追梦

  如今,物流发达,电商便捷,出门只要牢记“伸手要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便能畅行无阻。

  年轻一代的海南学生大多衣食无忧,不少80后、90后们出门上学一切从简。这不是因为消费不起,而是他们追求简单生活,行李箱里只带一些简单的衣物,重要证件,其他的交给物流或学校超市。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学校大多会提供好被褥、凉席、脸盆、水壶等生活用品,而我们只需要交些费用就好了,非常方便。”2006年到成都念大学的小陈背个双肩包就走了,“长途奔波,本就很辛苦了,行装越是轻便越好,我们男生一向简单。”

  95后女孩梁梦琦在苏州念书,刚去报道时,她最大件的行李也就是那个行李箱了,里面放了些小物件,还有爸爸硬塞进来的芒果干、菠萝蜜干、椰子粉等零食。她是个念旧的姑娘,成人礼收到的书本、明信片、贺卡全被装进行李箱。

  “儿行千里母担忧”从未因时光变迁改变。“我每次出门都要带上爸妈特意求来的平安符,一个是从初中跟到现在的,一个是出发苏州上大学前回老家新求来的。”梁梦琦很感动,平安符虽小,却有父母满满的爱。

  梁梦琦记得很清楚,收到苏州大学录取通知后,爸妈带着自己回到老家的冼夫人庙,求来了一个“出入平安符”。梁梦琦长大了,越来越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新的时代,新的选择。不拘泥于形式的新生代不愿被束缚,在一个手机、一张身份证就能hold住很多事情的今天,他们洒脱地追梦,奔向美好前程。

 

 

相关链接:

老戏院刻录旧时光
享受慢时光 品味海口风情
时光留声机·三沙听歌会 用音乐展现三沙和南海美丽风光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