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府城春秋 七井八巷十三街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邵长春 时间:2016-12-22 16:23:42 星期四

  八巷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巷,北方人称之为胡同,即连接大街之间的小路,府城的八巷,指蛋巷、打铁巷、仁和巷、少史巷、草芽巷、达士巷、关帝巷和双龙巷这八条小街巷,多为居民点,论宽度虽不过2米—4米,但因为八巷多有名人故居,各种逸闻趣事流传甚广,府城八巷也成了仿古探幽的好去处。

  蛋巷是府城最短最窄的巷,只有75米长,最狭处仅1.1米宽,清代形成,因其两边巷口小中间大,似蛋形而得名。但由于后来有居民在中间宽阔处加盖了房子,蛋巷如今已名不副实,甚是可惜。

  打铁巷南低北高,是府城坡度最大的巷,传说清朝时该巷有几家铁器作坊,也有说是铸打金银首饰的,由于生意兴隆,每日从早到晚,不断传出敲打金属的声音,其声如同打铁,打铁巷也因此得名。如今打铁声早已不闻,唯有长满青苔的老屋、发亮的青石板路和耄耋之年的老人仿佛还记得旧日此地的繁华。

  仁和巷又称仁和坊,原称夏宅巷,因为此巷在明朝出了一位正三品南京太常寺卿夏升而得名,现名寓意“仁爱和气”,“曲为巷”这三个字对仁和巷来说真可谓名副其实,它长虽只有380米,却转了四道弯。

  住在仁和坊30号的九旬老人王庭槐刚刚买菜回来,一手拎着菜,一手提着鸟笼,沿着仁和巷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往回走,他身后长长的沿街墙面上,画的是数十位琼山古代先贤,为首的正是被称为“一里三贤”的邱濬、海瑞和许子伟,老人在画中走,历史也随着他脚步一页页翻过。

  或许因为仁和巷过于曲折,难以改造,这条老街巷在未来“琼台复兴计划”的总规道路中恐将取消,老人提着鸟笼慢慢踱步的背影大概是仁和巷留给我们最后的美好记忆画面。

  八巷中的少史巷亦称夏宅巷,相传清乾隆时有一夏姓大户人家在此居住,后来夏家搬走了,又来了一户,据说其祖先担任过少史官职,巷就改称少史巷了,但在海南方言里,“少史”二字读音与“臭屎”发音相同,为什么当地人会用这样一个发音的词称呼此街巷,是否有暗讽的意味在内就不得而知了。

  草芽巷依西城墙而建,至今仍有明石城墙遗迹,由于此处原长满青草,兵丁割草喂马后,又很快长出嫩嫩的草芽,故名草芽巷。草芽巷可谓八巷中最有传奇色彩的街巷,这与琼州名士吴典一族息息相关。

  传说吴典祖父吴福未发迹时就曾在草芽巷附近野草丛生的破寺里安家,除做豆腐谋生外,还割草卖给官衙,并因此在荒地中挖到大批金银财宝,遂成为富甲全城的大户;而他的孙子吴典中进士,入翰林,担任国史馆、三通馆编修,四库全书副总裁和武英殿分校官,参与国史编纂,是清代海南入翰林的第一人,后丁父忧辞官回乡,出任琼台书院主讲,致力教育和公益事业,颇得美名,因吴氏一族定居于草芽巷,此地也从人烟稀少的荒地成为热闹的街巷。

  达士巷位于小西门内南隅,长410米,是全城最长的巷,也是唯一一条保留完好有百年历史的青石板路,属原琼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期,有不少达官显贵、名贤绅士在此定居,故名达士巷,明代被誉为“岭海巨儒”钟芳的旧居遗址、清末民初琼岛文化传承者王国宪故居等都坐落于此;达士巷东的古庙群落,以三圣庙、马皇庙、康皇庙为代表,历经百年仍香火不衰。

  但香火最旺盛的恐怕还是关帝巷,这条巷因其北端抱珥山上的关帝庙得名。抱珥山是府城的制高点,明弘治初,关羽庙迁建于此,后环山筑台,称琼台,并在琼台前面立琼台福地坊。关羽在民间信仰里既是忠义化身又是保护神,更是财神,因此香火旺盛,朝拜者不绝于途,这条必经之路也就被称为关帝巷了。

  双龙巷位于鼓楼街之东,西端与靖南街相对,清代前此巷有科举考场、姓氏宗祠以及文房四宝店铺等,是文运昌盛之地,不少读书人都在此地发龙运、跳龙门,于是取了“双龙巷”这样吉祥的名字,但世事沧桑,彩云易散,如今双龙巷和它曾经的繁华古迹都已消失在历史深处。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